WFU

網站頁籤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日本人有為二次大戰道歉嗎?《謝謝你,在這世界的一隅找到我》影片觀後感。

作者:姚侑廷


圖片來源:NP Press Online

雖然標題下得這麼重,但這真是一部好片(注意:本文含劇情)。

劇情概要


主角是一位少一根筋、擅長畫畫、單純到誇張的廣島女孩。因為生於二次大戰前,因此生活中充滿了想像與快樂。故事的前三分之一,有著許多好笑的片段。沒有看過這部作品原著漫畫的我,因此就順著導演的鏡頭,心情愉快地走著。

滿 18 歲就藉著相親,嫁到了吳市。雖然現在從廣島坐電車通勤,只要 40 分鐘,但在交通不便的過去,算是嫁得遠的。吳市因為面對著瀨戶內海,有著天然港,因此是當時日本海軍的大本營。這一點也隨著時間推移到二次大戰,在電影中漸漸被彰顯出來(看到大和號等知名船艦)。



吳市的位置。

嫁過去沒幾年,二次大戰就開打了。哥哥、公公、先生、青梅竹馬(≠ 她先生)不是軍人、就是在軍中工作。所以能同步深刻的體驗著戰爭的進展、與日本的先盛後衰。

本片的女主角,一開始呆呆的,就連戰爭都開始了,也還開心的採野菜開發新菜色、去黑市買糖迷路跑到煙花巷、上保防課還畫插圖,用彷彿逆來順受的態度,怡然自得的過著。直到啞彈炸死了牽在手上的外甥女,也炸斷了自己的手,她才猛然發現戰爭的殘酷與可怕,是如此之切身,如此之大。後面接近大戰尾聲,美軍日以繼夜地轟炸,燃燒彈燒光了市區建築,最後美國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天皇宣布終戰(玉音放送),戰爭結束。最後女主角選擇繼續與先生在一起,並且領養了一個戰爭孤女,從戰後的廢墟中再站起來,全片以溫馨結尾。


導演驚人的功力


漫畫原著與動畫作品的比較中,不論是畫風或是敘事風格,動畫可說是相當忠於原著。甚至導演的功力讓整部影片更有畫龍點睛之妙。例如女主角在斷了右手之後,聽了很多的「太好了」(「你能活著真是太好了」、「復原得很快真是太好了」等等),覺得很生氣又莫名其妙,之後獨自想著自己失去的右手。




這一幕要怎麼在電影中演出來?導演將這些句子重疊復述,來模擬內心話的狀態。只用了不到十秒鐘,精彩的重現了主角的心情。小孩坐我旁邊,看得很摸不著頭緒,又覺得吵的有點不舒服,但看過《新世紀福音戰士》,被庵野秀明荼毒到最後沒關掉電腦的人,應該都覺得這十秒不過是小菜一碟。

當然電影也有兩大本漫畫做不到的事,例如人物彼此的關連性,一些小事的前因後果等等。但是就許多改編成動畫的作品中,這已經是相當好的狀態了。導演嚐試在整部作品中,儘可能的塞滿最多的訊息。這不能怪他,因為原作也是一樣,明明很重要的事卻只用一兩個分鏡就交代過去。只能說,不論是漫畫或動畫都要認真看啊!


原子彈的威力


因為看過《自由的滋味》、《車諾比的悲鳴》與蔡依橙蔡校長的《在廣島,看得到日本對戰爭的反省嗎?》,因此對主角「娘家在廣島」這件事隱隱然覺得不安,特別是當她受重傷後身心俱疲,屢屢提出「想回到娘家」的要求時。幸好,廣島發生原子彈攻擊時,她並沒有回到娘家。導演精確地呈現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時,吳市的體驗,跟彭明敏寫得一模一樣:




如果你將當年長崎廣島原子彈爆炸的相片都看過(請原諒我不放連結),就能理解為什麼當時瀰漫著一股「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日本,會宣布投降。衷心期盼人類歷史上,能永遠不再需要使用它。


反省了嗎?認錯了嗎?


這些日子以來,看了一些日本人關於二次大戰的作品。例如《天皇的御廚》、《永遠的0》、《風起》,以及這一部。當我跟著劇情走時,每次都會想著,究竟鏡頭背後的導演,是怎麼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呢?這場人類有史以來死傷最多的戰爭,不論是個人、國家、軍隊,在大戰中的角色與立場都是不一樣的吧!爭論多年的癥結點在於:日本道歉了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討論:「道歉的目的是什麼?」為人父母者,請想像一下:你的孩子在學校打架,是他先動手的,結果他自己也受了滿重的傷(例如:需要去急診縫合)。聽到這個消息的你匆匆趕去學校,了解了事情經過,發現真是自己孩子不對,請問你會怎麼做?

我想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帶著孩子向對方與家長道歉」,甚至賠償物質的損害與醫藥費。為什麼?

  • 怕被告/被報復

這種「怕被處罰而選擇道歉」,是最常見的思考方式。例如我小時候不敢玩瓦斯爐,並不是因為瓦斯爐危險,而是怕藤條。但對方如果感受得到你只是怕被處罰而道歉,會相當生氣。因此很多受害者家屬,對於那種只在法庭上表現出「甚有悔意」的犯罪者(在台灣,偶而能夠因此被輕判),相當氣憤與不以為然。

  • 有同理心,對被害者的心情感同身受

如果道歉是自發的、誠懇的、出乎意料的(例如做到受害者沒要求的部分),往往能給受害者很大的撫慰。「如果是我的孩子被打,會希望對方的家長怎麼做?」這很顯然比「怕被告」來的好,更具正面的教育意義。

  • 希望孩子不要再犯

我想這是許多人最在乎的部分:日本與德國這兩個民族,確實強大到有機會發起下一次戰爭。他們若沒有悔意,以後會不會捲土重來「復仇」?

對比兩國的出版品,與兩國領導人的做法(華沙之跪 VS 參拜靖國神社),你不得不同意蔡依橙寫的:「對比在柏林能看見的各種傷痛反省與和平決心,日本在這方面真的做的不夠。」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的,就彷彿看見家長一直替縫完傷口的自己孩子燉雞湯進補,認真換藥回診,終於,打人的小孩順利的恢復健康。有沒有覺得自己不對?嗯,沒有。




左:華沙之跪紀念浮雕(圖片:Szczebrzeszynski)/右:靖國神社相關新聞(來源:BBC中文網


道歉必須更直接


或許你會說,將戰爭醜惡的表面與可怕的結果彰顯出來,藉此來宣傳反戰的思想(例如宮崎駿的許多作品),這樣算不算有反省?我認為那就好比一直強調「打架會受傷進醫院」,而不去好好討論「不該打人」般,是避重就輕且逃避責任的。白紙黑字寫下來,都不見得能將思想正確的傳遞出去了(例如我太太寫紅蘿蔔我卻買成白蘿蔔),更何況是經過多重包裝?

雖然一直覺得日本的影視作品都相當好看。但我更期待,將來能有機會看到日本人出版「二次大戰受害者觀點」的作品,因為那表示這個民族開始有了同理心,開始真心思考道歉這件事。


延伸閱讀



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