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侑廷
我想來談談教育。
為什麼上學?
上學的目的是什麼?
7點起床(有的人甚至必須更早),疲累的到校,密集的上課(上50分鐘休息10分鐘,許多堂),頻繁的寫考卷。放學時總是黃昏,接下來或者不是回家,而是過個馬路繼續進安親班或補習班,直到夜幕低垂。 日復一日,從6歲到18歲,整整12年。
想想還真是辛苦啊。
所以考完大考,很多人會做的事就是:通通丟掉!(還有父母帶頭燒的)記得當年高中聯考完,班上同學也是把課本(很多都是全新)參考書丟的滿教室,踩著厚厚的書走出教室,那種「腳感」實在讓人終生難忘。所以回過頭來再問一次,為什麼上學?若不是自己有了學齡小孩,這個問題還真不會去深思。
所以考完大考,很多人會做的事就是:通通丟掉!(還有父母帶頭燒的)記得當年高中聯考完,班上同學也是把課本(很多都是全新)參考書丟的滿教室,踩著厚厚的書走出教室,那種「腳感」實在讓人終生難忘。所以回過頭來再問一次,為什麼上學?若不是自己有了學齡小孩,這個問題還真不會去深思。
學習=痛苦?
我發現有一件事很有趣。
各位不管是還在唸書、進了職場、甚至垂暮之年,都一定發生過這件事: 「哇我昨天夢到在考試,腦子一片空白,居然都不會寫!醒來還餘悸猶存了一會兒。」怎麼就從來沒夢過看了一本好書,醒了超開心的?(當然某些神人或許真夢過)
跟丟書燒書的事放在一起看,你就會獲得一個讓人擔心的結論:
這個「坐在教室學→學完發考卷,考完給你個排名獎勵(或處罰)→隔幾年就全國集合起來考一下」的制度,教出了許多不願意學習的一代。
其因果關聯是:「這個要學會,因為會考」。而不是「這個要學會,因為將來很有用」,更別說有「這個我想學會因為很有趣」的念頭了。所以「學習」二字,就會跟痛苦的經歷連在一起。一拿起書我就不舒服。「痛苦的解除」是幸福感的來源之一,無怪乎會丟書燒書了,因為幸福啊。
在這裡必須先釐清一件事。喜歡看書從來就不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不喜歡看書也不等於不學習。許多自主學習力強的人喜歡看書,只是因為書是個有效率的資訊載體,你很少看到一本書一兩百頁都在瞎聊吧?
那,要怎麼辦?
如果你還是高中生(或以下):找意義
你要清楚自己所在學習體系的盲點。並且在釐清自己的短中長目標後,儘量善用系統內的工具而非排斥或逃避。如果年紀還太小,見識不夠廣、想不明白,不要害怕或擱下問題不解決,勇敢的向大人開口吧!現在或以前的老師、父母親、甚至有相關領域的大人。別拘泥一定要是你熟識的才能問(但是可別忘了禮貌),我們都會很樂意提供意見的。
覺得準備考試很無聊時,不如先放下自修,去找些故事來看。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式」,你看一下維基百科就會知道,哇喔原來這是古人累積上千年的智慧啊,然後可能再因此連到尼爾斯·阿貝爾(坦白說我也是剛剛才知道),下次再看到方程式,就不會只覺得「一元二次方程式 = 兩題 =10分」。我讀「李遠哲傳」,特別是討論化學的專業部分時,常常放下書本長嘆:『如果唸高中時讓我看到這本書,之前或許就不會覺得化學是那麼的枯燥了』。
另一個親身的例子是,因為小時候看過「貝多芬傳」(儘管當時不全明白)。但長大之後(特別是最近幾年),每次聽第九號交響曲,都會想起書中描述的場景,那幾近全聾又多病的身體,在孤家寡人又窮困的生活下,居然能譜出那樣的作品,讓我更加喜愛與感動。任何學問,哪怕是數學,不會不帶任何故事獨自存在的。
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找時間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比自己好,我也是。但是別忘了提醒他(或幫助他)每天留下一些自己的時間自由運用。除了休息,這樣能讓他更有餘裕思考判斷。相信我,整天坐在書桌前不等於一百分,更不等於成功的人生。最後能做的就是支持,及總是善意的鼓勵。所以再怎麼生氣,千萬要留住溝通管道。
祝福大家都能順利的走過這條不算好走的道路,順利而喜悅地展開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