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台灣困境的解方

作者:姚侑廷



你說哇噻下這種標題,你是要開地圖炮還是剛剛跌倒撞到頭了?

其實這是一門課的課前作業,還請你忍耐一下聽我吹。論述有問題的部分還請直接批評指教(認真)。


「OO能,我們為什麼不能?」這種句型可說是從小就長伴你我左右,無論是跟小明比月考分數,或是跟韓國比喔霸顏值 GDP。面對這種問題,通常被質疑者可以有幾種方法混過去 應對:

1、沒有最好,但還不錯:媽我雖然不如小明,但是我全校第二你看看;
2、這次失常,下次看我:媽我早上吃到你昨天沒冰丟在桌上的包子所以考試到一半屁股又傳來陣陣催促的聲音......;
3、徹底懺悔,挖糞塗牆 發奮圖強:媽孩兒不孝居然這種送分題會錯等等就去圖書館懸樑刺股;
4、反咬他人,堅不認錯:媽我告訴你小明他家是印刷廠搞不好考卷他都先看到了!

各位覺得哪一種思考模式比較好呢?或是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


思考模式決定了尋找答案的方法


大概除了第4種,其他都覺得還不錯吧?甚至第4種人某方面來說也是一種有韌性的表現呢!(對啦那個吃到壞包子的如果能再有韌性一點也許也能成功XD) 以前我也是這麼認為,但是現在有了改變。

要說明我的想法之前,要先帶入一個觀念:「表現型人格」(be-good type)與「進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的差異(註1)。表現型人格重視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自己是不是贏過別人,甚至拿到冠軍。對這一類的人來說,結果總比過程重要,而且沒有60分就是失敗,管你是不是從15分大幅進步到59分。

進取型人格則關心自己是不是一直有進步,是不是好過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值得高興。比起關心在別人眼中自己看來如何,這些人更在意是不是有一直越來越好。所以他們不會譁眾取寵、不會抄捷徑、會儘量選擇能讓未來的自己進步的事情去做。


死了都要


文章開頭提到的四種應對,嚴格說起來都是表現型人格。人生在世,又不是離群索居,怎麼可能不比較?是的,的確人很難不互相比較,而且「比較」和「體罰」一樣,往往能迅速地收到成效。比如「下次月考考前三名」這種志願就比「到下次月考為止,你都要一天比一天用功」來的好掌握與確認達成目標與否,也比較容易擬訂策略(比如全班只有四個人,我只要下次月考當天拿「準備好的」包子給其中一位同學吃就嘿嘿嘿了)。

由於這個系統很簡便,所以生命中所有的事物幾乎全是這樣,從出生後比抓週抓了啥幾歲會走路多快戒尿布多大叫爸爸1數到100;上學後比考卷分數成績排名琴棋書畫出國比賽;成年後比薪水數目房子坪數存款金額車子售價;老了繼續比尿尿誰快拐杖誰大剩幾顆牙葬禮豪華...。

以前我在這個系統中,也樂此不疲,而且還玩得不錯。這幾年來我的想法有些變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人應該為自己而活」這種聲音在我心中越來越大,而且漸漸地改變了我的想法與做法。等到某一天才赫然發現,自己已經切換到「進取型人格」的模式了。


審視台灣困境的角度


這件事情跟「台灣困境」的關聯性在哪裡呢?「台灣困境的解方」不是該談台灣的未來、台灣年輕人的何去何從、與如何改變社會的內耗文化等議題嗎?

是呀,但是我認為,這些事情的源頭就是這兩種人格本質上差異的外顯罷了。如果今天台灣從內而外都是以「進取型人格」為主軸,教育系統從小就告訴你「你只要和過去的自己比」,那麼是不是許多問題就自然不存在了呢?比起「韓國能,為什麼我們不能?」,如果是「韓國好厲害,其中有沒有什麼是我們能學習的?」這樣去問問題,是不是大家就能坐下來捲起袖子開始工作,而非你罵我我罵他他罵你的傾全力找出一個罪魁禍首方便鞭數十驅之別院?


為什麼有些人上不封頂?


「表現型人格」的精神,還有一個潛在的重大缺陷(但是可能終其一生不會被發覺),那就是60分與100分的迷思。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由於企業需要大量規格統一的流水線工人參與,因此教育系統便被設計成能產出各領域的專業人才,比如外語、法律、醫療、電子、機械、資訊、建築等等,好為社會所用。所以填鴨教育便被帶入教育系統中,因為它省時又省力,而且產品遠遠看起來還行。於是從這個系統走出來的人,他的心中就會內建一把尺,左邊是60分,右邊是100分,被他拿來衡量生命中的許多事物。自己覺得重要的事就分數拉高一點,覺得無所謂的事就維持在60分以上就好。

不管是個人、企業、甚至大到國家,這樣的思考方式也是堪用,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就會發現它的問題。例如ALEX老師說的「奇摩平台客服的罐頭式回答」這件事。邏輯上應該採取客製化的東西,它卻很明顯的採取了「60分以上」的策略。表面上的理由是「歐,這樣會增加很多成本啊」,其實是因為這間公司根本沒有「我們應該讓自己的服務一天比一天好」的精神。

而對「進取型人格」來說,60分或100分,根本不存在。因此經過時間的累積,你會發現「哇,怎麼差距拉這麼開!」因為進取型人格根本沒有天花板。當我們還在跟別人認真辯論,到底下限應該定60分還是70分的時候,那些進取型人格的人(企業/國家)可是兩眼直視目標、一階一階的紮實踩著階梯向上呢!而且途中他一定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哎呀你也爬太高啦,你看看你周遭,已經沒人比你更高啦!這樣夠了吧?」

你覺得他會怎麼回答呢?

我想他會笑一笑,比一比前方的階梯,示意「可是往上還有路啊」。喝口水,擦擦汗,繼續爬。因為在他的心裡,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命題。而我認爲,這,才是台灣困境的解方。


註1:這個論點我是聽李笑來說的,如果有其他出處還請大家告訴我,謝謝。


延伸閱讀


ALEX老師開了一個很有趣的作業,他請我們找一篇他部落格的文章,仔細讀完,再選一則文末的「延伸閱讀」(那些也是他的文章)點閱,再從第二篇文末再選一篇「延伸閱讀」的連結點閱。最後寫一下這三篇的讀後心得。

我選了以下三篇:

Uber out,其實我並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