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侑廷
看書有時候是有特定目的,可能是準備書寫或報告的前置作業、增廣見聞、抱著問題找尋答案等等。當沒有目的的時候,就可能只是消磨時間、訓練思考能力。
我沒有抱著期待打開這本書,卻意外的收獲滿滿。
是事實還是美言?
在開頭的序中,描述著一段與王文淵同坐九人座座車的對談。「我希望有兩到三天的時間,什麼都不要想,就是好好休息。住在山上或是哪裡都可以,什麼都不要想,如果可以釣釣魚的話,更好。」
看到這裡我就差點把書闔上。
我不是仇富,也相信他們家族必有過人之處,能讓平凡如我獲得一點啟發。但是閱讀的時候如果不帶有一絲考證與懷疑的精神,只是照單全收,有時候就會發生偏誤,而且可能終其一生沒有發現。例如小時候,我就真會在禮拜天去後院外的圳溝,看到底有沒有魚在往上游
反過來說,站在著述者的立場,究竟作者在下筆時,能不能帶有個人好惡,該不該有既定立場?如果不帶任何好惡,被採訪者感受不到你的心意,還會願意據實以告嗎?
本書作者的立場
這本書有沒有既定立場?有,立場鮮明。先來談談書的標題,「繼承者們」是指誰?以第二代來說,王永慶有三位伴侶,大房郭月蘭無子嗣,二房生了兩男三女(5)、三房生了四女(4);王永在有兩位伴侶,大房生了兩男三女(5),二房生了一男兩女(3)。第二代一共17位。
⑦:「最高行政七人小組」成員
書名的「繼承者們」,只有四位,分別是上圖標出「⑦」的人。為什麼是這四位?因為2006年台塑股東會結束後,宣佈成立「最高行政七人小組」,只有這四位是小組成員(後來擴增為九人,但是家族成員未更動),目的是「老臣與二代共治」,準備接班。(註:2017年五月的最新新聞是:「二度交棒 台塑王家 退出集團9人小組」。)
不論是這四位「繼承者們」,或是王永慶、王永在二位,在書中的評價為何?認真的說,褒溢於貶,極多。有些用詞讓人的感受非常強烈,茲列舉數則如下供您參考:
- 台塑集團若是一個王朝,王永慶就是一國之君。
- 如果王瑞瑜是奔放的紅玫瑰,那王瑞華就是冷若冰霜的白玫瑰。
- 談起王文淵的管理風格,大家都只談他鐵腕暴躁的性格,但都忽略了他對工作的投入程度。
- 外界對三娘有很多誤解,覺得好像她可以插手台塑集團業務,但事實上,在宴客場合,如果三娘多說句什麼,是會被董事長斥責的。
- (台塑大火事件之後)很多人會質疑二代接班螺絲鬆了,但事實上,財報數字證明海內外的企業體都是蓬勃發展。
如果只看一小段,你會覺得好像在看集團發言人開記者會的書面稿,或是新聞雜誌中,來自「不具名多年友人」說的內容。人總是較容易相信批評與詆毀,而質疑讚美與誇獎。所以我決定邊看邊上網找出歷年來的文章、新聞,試圖瞭解所提及事物的全貌與書中所講是否相同。
「新聞」:不盡不實不需採訪?
在閱讀並收集資訊的過程中,我看到一個很奇妙的事。直接貼出來給您看。
或許當事人很喜歡舊事重提,但是我看到五年前的內容幾乎原封不動的貼出來。這印證了我的想法:許多「新聞」不只不新、也不具任何價值。
相比之下,姚惠珍女士親身採訪了所有內容並查閱許多資料,不只有所本,也讓看書的你我知道許多平常無法得知的事情經過,「秘辛」二字,當稱之無愧。
但有些看待事情的角度,容我提出其他的思考觀點。
是神話還是真本事?
王永慶一生簡樸是你我耳熟能詳的故事,他不僅自己身體力行,也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兒女與下屬。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兩個點。第一點,在送二房的子女與王永在大房的兒女去英國唸書時,「小學畢業就被送到英國當小留學生,平常念寄宿學校,休假日就回到倫敦西北十一區購買的兩層樓房,同住一屋簷下。沒有幫傭或阿姨料理三餐,打掃清潔全由二代成員輪班包辦」。
非常富有卻能夠做到上面說的點,是很不容易的,「只因為王永慶要他們獨立」的想法很棒。但、「倫敦西北十一區的兩層樓房」貴不貴?Google Maps查了一下,西北十一區開車到大英博物館,最快只需22分鐘。換日線的安妮寫過一篇文章,「倫敦的東南西北,不會消失的階級與貧富差距」,裡面是這麼說的:
「西倫敦就是典型的富人區以及白人區,在這裡白人的比例明顯偏高,而其富貴的地位從林立的大使館、博物館、高級劇院、國家植物園、國家檔案館以及那一棟又一棟櫛比鱗次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可以看出。」
所以能夠合理推論:雖不貴,亦不遠矣。
第二點是在本書中,提到總裁王文淵,「掌管數兆資產的台塑集團,王文淵跟父親王永在一樣,每月花費不到兩萬元,最大的一筆花費往往是八千元的按摩費」。哇,不到兩萬,那麼你我都比王文淵鋪張浪費了嗎?「為了省油將座車從BMW換成Lexus」咦?司機加專屬座車,扣掉按摩的八千元,每個月一萬二養得起嗎?(「哎呀,那是公司出的錢啦!」有經驗的人可能會這麼回答。)
所以有錢人的簡樸,還是有錢人的生活,可別忘了這件事。就像今年七月楊醫師徵文投稿中,張鉦隆先生所言:「可惜爸媽在教我要節儉才能成功的時候,他們沒說的是,大部分人都會把快用完的肥皂黏起來用,沒甚麼人會直接丟掉,但王永慶只有一個。」看書時可以取己所需,獲得啟發與學習。但是,請不要自行腦補不合邏輯的因果關係。
富人都做些什麼?
別忘了我們的標題。最近一而再、再而三地聽到一些讓人毛骨悚然,卻可能是事實的論述:「任何社會都是有階級的,你能夠做的,就在這一代努力的往上爬,以避免往下掉。而殘酷卻真實的道理是:位階比你高的人,就算只有你百分之一的努力,也很有可能他們的下一代還是贏過你的下一代。」
所以我們來觀察一下,位階比我們高的人,都怎麼做?(當然你也可以說錢多不等於位階高,我也同意「開心的過一生」最重要,這邊就不展開來說了,請容許我將論述前提的單純化)
- 子嗣:越多越好,不只因為養得起,還因為要許多自己人來主控龐大的家族事業,人多力量大。
- 第二代的教育:出國。前面四位(王永慶二房的子女+王永在大房的子女)都是國、高中在英國,大學及之後都去美國就讀。王永慶三房的四位女兒都是高中畢業才出國念大學。當然原因可能是因為三房「扶正」的較晚(二房直到1975年才赴美,那時三房長女王瑞華已經國中一年級),或是有其他考量也未可知。
- 第二代怎麼教第三代?很有趣,「任由他們自由發展」(楊定一,王永慶三房長女王瑞華夫婿,2007年受訪);王文洋與呂安妮在1999年生的王泉力「為了培養兒子的天分,王文洋已決定讓他高中畢業後,就到英國名校去修習擅長的音樂及數理科系,預計畢業後,王泉力就能一舉取得音樂及數理的雙學院、雙學士學位」;「當一個快樂的大股東就好」(王文淵,本書序言)。
所以與你我的想法與做法是完全不同的。順序是第一代拼事業,栽培第二代(與其配偶,如果能用的話)掌握家族事業,缽滿盤滿、家大業大後,第三代(及以後)不愁吃穿,想幹嘛就幹嘛。這件事情超困難,因為事業成功的少,失敗的多;而且前兩代是必須犧「小我」(個人的意願、家庭的相處時間)完成「大我」(家族事業的永續佈局)。如果讓你當第一代或第二代,你願意嗎?你的孩子願意嗎?這也許是創業者在踏出第一步之前沒有想過,卻可能面對的問題。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此事古難全。
所以?
好,前面說了那麼多絕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都辦不到的,接下來就看看其他比較可運用在平常人現實生活中的點吧!在王永慶過世之後,王文洋海內外提告四方的故事,大概是本書最有意思的一部分了。
敵人間也能肩並肩!
當王文洋以「郭月蘭全權代理人」身分提告,要求美國法院指定王文洋為王永慶遺產管理人,以調查王永慶全球資產狀況時,弟弟王文祥居然也遞狀了!他聲請法院任命王文祥為王永慶遺產管理人。當時爭論的第一點是:到底紐澤西州法院有沒有管轄權?三房的成員以「沒有」來答辯(一旦沒有管轄權,後面都不用討論了),因此就出現了「王文洋與王文祥的律師在法庭上一起分徑合擊三房的律師」的有趣畫面。原來,只要部分目的相同,也能跟敵人合作!
類似的事情出現在國內王永慶遺產分配的事情上。王文洋主張「大房郭月蘭是唯一合法繼承人」,因此三房提起「合法配偶訴訟」,但王文洋在開庭前與三房達成協議:將撥出大房的一半,贈與二房與三房,李寶珠同意撤回訴訟。而在同一時間,海外的官司是持續進行的。瞧!我可以左手跟你握手言合,同時右手跟你打的難分難解!為什麼王文洋同意和解?個人推測:當委託人過世,代理人資格就會消滅,因此避免夜長夢多,和解或許也是上策,落袋為安(扣除贈與稅,經王文洋代理執行,郭月蘭總共贈與王泉仁、王思涵、王泉力、呂安妮共約155億台幣)。至於海外的資產,本不若國內資產看得到拿的到,因此打一場是一場,且戰且走。
「大絕招」該何時使出來?
大房郭月蘭在2008年6月16日經長庚醫院確診為失智症,王永慶2008年10月過世。王文洋卻一直到2009年5月13日遞狀時,才讓人知道他早在2005年8月2日,就取得郭月蘭的授權,可處分郭月蘭名下所有財產。這招真的厲害,但是畢竟自己是二房的兒子,所以親生媽媽(二房)也被犧牲了,也因此才有前面提到,王文祥的遞狀。
同樣的,在王文洋四處提告(美國、香港、百慕達),主張「五大信託沒有任何王永慶的簽呈,因此不具正當性」時(一旦信託被判決無效,就能變成遺產分給大家了!),三房直到2014年才提出王永慶、王永在親筆簽呈,以證明海外信託為兩位授權成立。而在這段時間內,訴訟已經花費數億的金額了。這可能是三房
雙方在訴訟上,都選擇了「擠牙膏」式,如非必需,不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底牌。這一點如果看過許多韓劇的朋友,應該都心有戚戚焉。太早亮底牌的,通常只是中型BOSS,是無法撐到完結篇的(而且都會講很多佈局策略給主角聽)!
大戰不犯小戰不斷
就像棒球比賽,雖然在國際比賽中,你我都會一致替台灣隊加油;但在看中華職棒時,如果各自支持不同的球隊,那可是勢如水火,會吵架的。繼承者們雖然在面對外頭共同的敵人時(比如王文洋的訴訟、重大公關危機等),能一致團結;但彼此間還是一直會有摩擦衝突。
書中提到了長庚醫院董事長之爭,這也是另一段持續上演的故事。王永慶與王永在,利用「長庚醫院與海外信託持有大量台塑四寶股票」+「台塑四寶大量交叉持股」+「不出售」的方式,避免企業遇到惡意併購(當股票在外流通數太多,若遇到有人砸錢買下足夠多股數時,就能表決換掉董事長,稱為惡意併購)而能永保經營權。所以當上「長庚醫院董事長」,就是有了掌握王家事業的力量。也因此,「長庚檢討急診1年虧2億 卻3個月花14億買家族股」這種新聞看了雖然讓人難過,但是可以理解其動機與方法,開記者會呼籲啊調查啊是沒意義的,雖然觀感不佳,但是人家是合法的啊!至於「不以營利為目的」,我個人是這樣解讀的:不可以經營到帳面有盈餘,因為盈餘是要繳稅的。
所以後面都看懂了:2014年底王永在過逝,長庚董事改選中,王文潮進入董事會,楊定一請辭讓李寶珠遞補。但說好的「李寶珠當董事長,但三房的三女王瑞慧退出董事會,讓王永在二房的王文堯遞補,好讓『王永在派』:『王永慶派』的董事比是3:2」卻沒有做到,因此王文淵在2015年6月的台化董事會,就推遲了自己交棒的時間,續任台化董事長。王文淵在書中是這麼說的:「這個是有些人沒有遵守誠信。這就是有一個誠信問題,沒有做到而已」。
2016年李寶珠女士不續任董事長並退出董事會,終於由王文堯遞補,然後就有了「王文淵親推王瑞慧接長庚董座」。而後而今年長庚急診醫師集體離職事件,又有「傳王文淵要王瑞慧請辭」這種新聞傳出。是不是事實?就只能看之後有沒有人再出書了。
另外一個案例也能看到相似的狀況:台塑越南河靜廠的4.963%股權,本來要福懋興業取得,2009年12月29日公告後卻有消息指稱王瑞華不認同,希望能由台塑全額吃下。隔年3月有了這一則新聞:「台塑認購福懋手中越鋼持股」,文中有些字句是這麼說的:
『......而目前此案已獲得台塑集團高層支持,待總裁王文淵簽核後即可正式生效。
......一名熟知內情的人士透露,由於海外的投資事業,是台塑集團已故創辦人王永慶還在世時,就已經確定全部都分成4等份,由台塑四寶為投資主體,而跨入鋼廠事業從以前就是由台塑公司齊下鋼鐵組及台朔重工來研議,因此台朔重工也參股台塑河靜鋼廠,「後來福懋會出面投資鋼廠,確實是出乎意外,外界比較會好奇。」 』
而關於這件事,本書是這麼寫的:
『...對於王瑞華「以父之名」要求全案撤回,王文淵情感上也無法反駁,於是在2010年初的農曆年節前夕,他丟下一句:「那就叫台塑簽上來。」等到台塑真的上呈吃下福懋手中台塑越鋼的持股公文後,過了一個農曆年,一切又船過水無痕。台塑簽上去的公文再也沒回來,福懋入股台塑月鋼案,拍板定案。』
這招真是高,我看得嘖嘖稱奇,這不就是我們當年當住院醫師時的大絕嗎?「我真不想主任挑到這個病人來討論啊欸病歷怎麼突然找不到了」。回過頭來看,2010年3月的新聞,莫非是業配催促文?
書中另一段著墨甚多的部分,就是王文洋的呂安妮事件。
『一王家人指出,王永慶後來直接要求王文洋離開呂安妮,王文洋不僅拒絕,還回以一句意近「你還不是一樣娶三妻四妾」的話,激的王永慶大怒,怒斥王文洋「時代不同」,王文洋則以一句「人心不變」回應。「是這句『人心不變』,讓董座心灰意冷,下令王文洋『出去』,還親自下條子格王文洋的職。」』
自己當了父親,才知道身教與言教的困難。不論是待人處事、人生態度、感情家庭處理方式。「如果自己做不到,哪有要求孩子的資格?」如果把這一句話奉為準則,那應該會很多事情都無法開口了(嗯不過感情要專一這個我還能開口,請放心)!王永慶與王文洋發生對話的時間,1995年,那時雙方分別是78歲與44歲。可見這是多困難的一門課啊,就連商業巨人的睿智,也無法圓滿的處理好,更遑論是平凡如你我了。(所以這種主題永遠是電視劇的長青樹,凡拍必有收視率,因為共鳴度極高)
既然做不到100%,就只能一直放在心裡了。永遠提醒自己「不論年齡多大,你的孩子都在看你說什麼、做什麼」。當有疑慮時,問自己「你希望孩子這樣說話、這樣做事嗎?」把握這個原則,就應該能帶出還不錯的小孩才是。
本來很不能想像,78歲與44歲,怎麼這麼看不開呢?就連李寶珠女士當上長庚董事長,新聞也是這樣寫的 :「對於80歲的李寶珠來說,登上長庚董座,更證明自己50多年來陪伴在王永慶身邊,從來就不只是妾室,而是真正的女主人」。80歲了,好奇怪啊。但是如果設身處地,假設自己在那個身份地位,難道就能心若止水,不忮不求嗎?恐怕我也辦不到。
直到看到下面這段話,才嗅到一點點答案的味道。吳軍老師在「硅谷來信」中分享過一段周國平的話:
「這個世界大家其實都在排著隊沿著一條路往前走,停不下來,走到盡頭就是死亡。這時,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開始說笑起來,更多的人參與了進來,整個隊伍便充滿了歡樂。」
如果因為有終點,就不願意搭理前後左右的人,那也是一種方式。但更多的人,選擇的是說笑與參與,也因此有了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要怎麼過,都是自由意識,但憑個人想像的。這大概就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悟吧。
文末附上序言的內容,或許,就是理解本書的方式之一。
『接著他(王文淵)說:「你知道,有人說世界上有三種人講話是不能信的。一個是政治人物、一個是學者,另外一個就是你們記者了。」我笑笑地告訴他,其實差不多,因為你如果去問任何一個記者,哪三種受訪者不能信,我們一定會告訴你:「政治人物、學者跟企業大老闆......」』
本書值得一看,真心推薦。
書中提到了長庚醫院董事長之爭,這也是另一段持續上演的故事。王永慶與王永在,利用「長庚醫院與海外信託持有大量台塑四寶股票」+「台塑四寶大量交叉持股」+「不出售」的方式,避免企業遇到惡意併購(當股票在外流通數太多,若遇到有人砸錢買下足夠多股數時,就能表決換掉董事長,稱為惡意併購)而能永保經營權。所以當上「長庚醫院董事長」,就是有了掌握王家事業的力量。也因此,「長庚檢討急診1年虧2億 卻3個月花14億買家族股」這種新聞看了雖然讓人難過,但是可以理解其動機與方法,開記者會呼籲啊調查啊是沒意義的,雖然觀感不佳,但是人家是合法的啊!
所以後面都看懂了:2014年底王永在過逝,長庚董事改選中,王文潮進入董事會,楊定一請辭讓李寶珠遞補。但說好的「李寶珠當董事長,但三房的三女王瑞慧退出董事會,讓王永在二房的王文堯遞補,好讓『王永在派』:『王永慶派』的董事比是3:2」卻沒有做到,因此王文淵在2015年6月的台化董事會,就推遲了自己交棒的時間,續任台化董事長。王文淵在書中是這麼說的:「這個是有些人沒有遵守誠信。這就是有一個誠信問題,沒有做到而已」。
2016年李寶珠女士不續任董事長並退出董事會,終於由王文堯遞補,然後就有了「王文淵親推王瑞慧接長庚董座」。而後而今年長庚急診醫師集體離職事件,又有「傳王文淵要王瑞慧請辭」這種新聞傳出。是不是事實?就只能看之後有沒有人再出書了。
另外一個案例也能看到相似的狀況:台塑越南河靜廠的4.963%股權,本來要福懋興業取得,2009年12月29日公告後卻有消息指稱王瑞華不認同,希望能由台塑全額吃下。隔年3月有了這一則新聞:「台塑認購福懋手中越鋼持股」,文中有些字句是這麼說的:
『......而目前此案已獲得台塑集團高層支持,待總裁王文淵簽核後即可正式生效。
......一名熟知內情的人士透露,由於海外的投資事業,是台塑集團已故創辦人王永慶還在世時,就已經確定全部都分成4等份,由台塑四寶為投資主體,而跨入鋼廠事業從以前就是由台塑公司齊下鋼鐵組及台朔重工來研議,因此台朔重工也參股台塑河靜鋼廠,「後來福懋會出面投資鋼廠,確實是出乎意外,外界比較會好奇。」 』
而關於這件事,本書是這麼寫的:
『...對於王瑞華「以父之名」要求全案撤回,王文淵情感上也無法反駁,於是在2010年初的農曆年節前夕,他丟下一句:「那就叫台塑簽上來。」等到台塑真的上呈吃下福懋手中台塑越鋼的持股公文後,過了一個農曆年,一切又船過水無痕。台塑簽上去的公文再也沒回來,福懋入股台塑月鋼案,拍板定案。』
這招真是高,我看得嘖嘖稱奇
身教的重要與困難
書中另一段著墨甚多的部分,就是王文洋的呂安妮事件。
『一王家人指出,王永慶後來直接要求王文洋離開呂安妮,王文洋不僅拒絕,還回以一句意近「你還不是一樣娶三妻四妾」的話,激的王永慶大怒,怒斥王文洋「時代不同」,王文洋則以一句「人心不變」回應。「是這句『人心不變』,讓董座心灰意冷,下令王文洋『出去』,還親自下條子格王文洋的職。」』
自己當了父親,才知道身教與言教的困難。不論是待人處事、人生態度、感情家庭處理方式。「如果自己做不到,哪有要求孩子的資格?」如果把這一句話奉為準則,那應該會很多事情都無法開口了
既然做不到100%,就只能一直放在心裡了。永遠提醒自己「不論年齡多大,你的孩子都在看你說什麼、做什麼」。當有疑慮時,問自己「你希望孩子這樣說話、這樣做事嗎?」把握這個原則,就應該能帶出還不錯的小孩才是。
看完大嘆
本來很不能想像,78歲與44歲,怎麼這麼看不開呢?就連李寶珠女士當上長庚董事長,新聞也是這樣寫的 :「對於80歲的李寶珠來說,登上長庚董座,更證明自己50多年來陪伴在王永慶身邊,從來就不只是妾室,而是真正的女主人」。80歲了,好奇怪啊。但是如果設身處地,假設自己在那個身份地位,難道就能心若止水,不忮不求嗎?恐怕我也辦不到。
直到看到下面這段話,才嗅到一點點答案的味道。吳軍老師在「硅谷來信」中分享過一段周國平的話:
「這個世界大家其實都在排著隊沿著一條路往前走,停不下來,走到盡頭就是死亡。這時,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開始說笑起來,更多的人參與了進來,整個隊伍便充滿了歡樂。」
如果因為有終點,就不願意搭理前後左右的人,那也是一種方式。但更多的人,選擇的是說笑與參與,也因此有了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要怎麼過,都是自由意識,但憑個人想像的。這大概就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悟吧。
文末附上序言的內容,或許,就是理解本書的方式之一。
『接著他(王文淵)說:「你知道,有人說世界上有三種人講話是不能信的。一個是政治人物、一個是學者,另外一個就是你們記者了。」我笑笑地告訴他,其實差不多,因為你如果去問任何一個記者,哪三種受訪者不能信,我們一定會告訴你:「政治人物、學者跟企業大老闆......」』
本書值得一看,真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