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昨天參加了一場讀書會,幸運的遇見一本有趣的書。
「What if?」的緣起
本書的作者 Randall Patrick Munroe 是一位有趣的人。大學主修物理學,曾經與 NASA 合作開發機器人,但畢業的當年沒有被續約,因此開始擔任全職漫畫家(當年才22歲!)。他將許多大家會感興趣的主題,搭配科學的思維與簡單卻好笑的內容,畫成一幅幅的火柴人漫畫。xkcd 在國外相當有名,光印有漫畫的T恤,每個月就能賣出上千件。2012 年開始,他開始了「What if?」系列,嘗試用科學推論來回答讀者異想天開的提問,並在 2014 年集結其中有趣的內容出版,就是本書。
有多異想天開呢?例如下面幾題:
猛一看你或許會說,欸,這些題目如果作者隨便回答,讀者也很難知道他講的對不對啊?但這本書有趣的點就在於,作者是一位物理學家,他會儘可能地找出相關文獻與數據,然後推導出可能的答案。說白了,就是「認真的回答異想天開的問題」。
因為高中畢業後就沒再碰過地球科學、數學、物理、化學(嗯,這門課醫學院有開,所以略懂)、天文學、量子力學,因此整本書我不停地遇見「這一句看不懂耶」的狀態。讀書會的主持人如果被小朋友問倒就糗了,我只能拼命搞懂。幸好網路資料很多,大部分都查得到,也做了很多的筆記。看完後除了鬆一口氣,也不知不覺間補充了許多有趣的知識,例如「絕對真空的定義」、「板塊構造能穩定地球的氣候」、「牛津鐘:Oxford Electric Bell」等等。
「What if ?」的精神
知道了這些答案,能做什麼?或者說,這本書看完了,除了得到一些數理的知識之外,還有什麼深一層的含義?與會的大人也提出了幾個問題與觀點,我覺得相當有趣,特別記錄了下來:
- 我們為什麼要問奇怪的問題?
- 首先我們討論了「什麼是奇怪的問題」這件事。小朋友說出了許多答案:很少會發生的問題、沒有人想過的問題、現實中沒什麼幫助的問題。那為什麼要問呢?因為無聊、因為沒有很多人知道、因為或許有一天會發生、因為好奇。
- 大人一:當遇見奇怪的問題,認真的去回答,除了做做頭腦體操之外,也有機會創新。所以也要練習去問奇怪的問題。
- 大人二:會問奇怪的問題,大家如果不是很佩服你,就是很困擾。例如賈伯斯或許問了「為什麼手機不能沒有鍵盤?」,我們今天才有無鍵盤手機可以用。差別或許在於「你問完之後,有沒有身體力行地去做做看?」。
- 奇怪的問題應該怎麼問?每個奇怪的問題都值得回答嗎?
- 我們實際問了小朋友「有沒有遇過老師或身邊大人,不回答問題的時候?可能的原因是什麼?」答案是:老師沒聽到、老師在趕課、爸爸在做自己的事。
- 大人什麼時候不會回答?覺得不應該問的問題,例如「離題」:數學課的時候在問其他科的問題。
- 大人一:奇怪的問題不等於亂問。有想過才問的問題才不是亂問,才是「認真問」。不認真問的也許就不那麼值得回答。
- 大人二:我的經驗是,如果你問問題之前,自己已經做足功課,通常對方會發現你的認真而比較願意教你。
- 我們要怎麼看身邊常問奇怪問題的人?
- 小朋友的答案:告訴他自己查啦、回答不出來就轉移話題(哈哈,大人這兩招都常用)。
- 大人:這一題是寫給大人看的,希望能鼓勵而不是遏止會問奇怪問題的小孩。並且要教他怎麼既問題又研究,能把問題越問越深。
遇見曾經的驚喜
裡面其實有兩題,是我小時候真的想過的:
所以我看到這兩題時,真的是很興奮(對了,兩題的答案都是:不OK)。原來大家都想過類似的問題啊。我當年只是盯著從屋簷滴下來的雨滴呆想,作者卻實際的把它算出來了:
不同年紀的人,該怎麼看這本書?
我認為這是一本從國小跨到大學畢業的書,不同年齡的人,看書的方式各自不同:
- 國小的同學,學習到的基本知識非常的少,當故事書看過就好了。可以寫下有問題的部分,上網查過資料之後,問問身邊的大人;
- 國中的同學,開始有一點基本的知識,可以請老師或成人朋友帶著你討論;
- 高中畢業之前,應該看得懂八成以上(覺不覺得有趣是另外一回事)。
重新找回異想天開的能力
不管是誰,都一定想過許多類似「What if?」的問題。特別是在孩童時期,我們不只是想,還會動手做做看,以下就舉幾個親眼觀察到的事件 (特別強調,以下都不是我做的):
- 如果我拿剪刀剪掉自己的頭髮,會怎樣?
- 如果把媽媽的乳液倒在地板上塗抹均勻,會怎樣?
- 如果大便後不沖水,手伸進去馬桶裡,會怎樣?
也許上面三題的答案都是「會被打」。然後打著打著,絕大多數人,就漸漸失去了這種異想天開的能力。剩下的那千萬分之一,若不是成為時代的先行者,就是成為親朋好友避之唯恐不及的麻煩人物。而這本書,就是重新點燃我們心靈深處那個「會怎樣」的打火機。因此看完之後我除了大呼過癮,也希望把這本書介紹給身邊的朋友,不論幾歲、工作是什麼、看的懂多少,都來翻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