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李遠哲傳》:你我都該看的一本書

作者:姚侑廷



李遠哲先生是位什麼樣的人?

若要簡短的用三句話形容,我會這麼去描述:

他是位聰明又用心的人;
他是位善良的人;
他是位能親力親為的科學化浪漫主義者。


好聰明又好用心


當然你會說「這不廢話,不聰明哪能得諾貝爾獎?」
 其實聰明的人從小,就會有一些特徵可以觀察到。

什麼「考全校第一名兩三年就拿到博士」,這個太平凡無奇了。

特別的例子有:

高一生病在家就悟出了「人生就是要做有意義的事。我不能再像無頭蒼蠅忙著打球、比賽、管樂隊等數不盡的活動,我要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我要成為有用的人,才能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道理並踐行到現在。
當時的偶像是居里夫人,而且一直都是(同年獲獎的Herschbach教授在李遠哲60歲生日酒會上,唸了居里夫人的詩以致敬李遠哲,我看到這裡感動不已)。

聰明的人做事情不只是把事情做好,他們往往能看到事情發展的可能方向,進而在很早之前就做出能對應後面會出現狀況的預先發想、甚至規劃。簡單的說,他們是活在未來的人。

這個特徵在全本書中可以看到多次,而且都是有紀錄可考 ,而不是像第四台炒股票老師的亂槍打鳥後宣稱自己百發百中般虎爛

比如在1987年暑假,在北京大學的演講,回答提問時說了「據我的觀察,我不相信中國已經到了這個階段。你們不妨看,若繼續朝這方向走,怕會流血的。」(1989年6月4日發生天安門事件)

比如在1994年立法院備詢時說:「院長最好有任期制,任期五年,我連任一次,所以十年為期」(2001年公布新辦法,2006年屆滿卸任)

比如1994年演說中提到:「今後一、二十年內,東南亞地區將是世界中發展最快的地方,包括臺灣與中國東南部在內,人口密集的東南亞發展的實際情況,將會深遠地影響人類的將來。」(小英2015年9月提出了「新南向政策」,可不就是20年嗎?)


好善良又好大方


有時候,李遠哲的善良與大方,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不管是得獎前的服役遇到爛咖老闆、得獎後的口頭允諾教育改革、行政院長、總統候選人等超多空頭支票(看完真是感覺超差),一堆人都利用他「好吧這對人民對國家有幫助,我就去做吧」的思考模式。而且有點仗勢著「唉呀我確實欺負你了,那又怎麼樣呢?等我需要你的時候,只要能說服你,你還是會來幫我的呀!」

坦白說這招對李遠哲超有效,屢試屢成功。

而且我越看整本傳記,越感覺整本書的寫作風格與李遠哲本人相當的接近,那就是「只論述事實」。其他如臆測、不滿的情緒性字眼等等,就算是再合理的推論,只要沒有確實的證據,就不會在書中出現。

有些明顯到我都忍不住在看的時候在心中大叫「靠杯 你被騙了啦」覺得超扯的情節,他也是輕輕帶過,最多是寫「覺得疑惑不解」這種評論。(疑惑個啥,你到處勸貪污的頭頭要處理貪污腐敗,人家難道回答你「喔喔好對齁我怎麼沒注意」嗎?)

後來在文中看到,李遠哲就連返台演講的書面稿,都能瞬間校訂完畢回傳的描述,更讓我相信李遠哲先生一定有全本仔細看過並給予作者意見。

當然或許是相處久了,作者被其影響也說不定。這一點以後有機會可以詢問作者本人。但是我很喜歡這樣的思考模式。因為不講求證據,只圖個開心胡說八道的個性,確實是現今台灣社會一直不進反退的原因之一(也因此數字週刊才能盛行多年,官司賠償不絕)。


親力親為的科學化浪漫社會主義者


如果只是善良又大方就算了,偏偏這位院長還是個會親力親為的科學化浪漫社會主義者。

文革後到中國推動科學被台灣列入灰名單;回台灣當中研院長被中國刻意忽視(寫信給江澤民石沉大海 親愛的你怎麼不理我了 );為了台灣人民的將來,決定回來當中研院院長(薪水與研究環境變得極差);還認真的飛去香港放棄了美國國籍(看到這邊你就知道有些人應該是沒放棄); 老母84歲了還花了2年3個月在教育改革,結果被婊報告被丟掉(後來母親88歲病逝,真的很令人生氣)......看得我頻頻搖頭深深嘆息。

或許真的要到這種等級,才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吧!

至於看完後自己的感想有哪些呢?避免劇透太多,我就略提一下。


才華與用心程度的乃覺三千里


在看自傳體文學的時候,除了會被故事的情節吸引之外,就是會不自覺間浮現「那跟我的經歷有什麼相似或不同的地方呢?為什麼人家得諾貝爾獎,我只得了高血脂呢?」

他國中就在看茶花女,我則是國小就看三毛的作品與洪範文學系列(家變、紅高粱、桂花巷等),嗯,還好;

他國中就開始學樂器,我則是高中開始,都是長號,這也還差沒很多;

他國中就開始知道「悲劇的淨化作用」並且力行,我則是到了30歲之後才漸漸了解這件事,並且在38歲時才決定「那麼以後就認真的笑認真的哭吧,我覺得這樣很好」(就在看這本書的兩週前,真巧) 

唉呀難怪。

運動就別提了。


機緣與巧合的時空際遇


我在看李遠哲的年輕時候,其實一直隱隱然覺得不安。後來乾脆去查了一下,把下面的事件寫在手邊,邊看邊對照。 

1980年 林宅滅門血案
1981年 陳文成事件
1984年 江南案 

如果高中操行成績,沒有導師幫他爭取,從丙等改成甲等;
如果他在部隊的時候沒幫那位資深黨員拆裝槍(善良大方技能發動),以換得刪除不良紀錄; 如果他沒有先獲得諾貝爾獎(1986)再回台灣(1994);
如果他回台灣(1994)之前,李登輝沒有成為繼任總統(1988)... 

或許台灣能有幸讓李遠哲當中研院院長,是靠了一連串的好運。


事件的真相為何?


我在11/6翻開這本書前,先寫下了我對李遠哲的印象: 

1.諾貝爾得獎(而且不確定是啥獎項... 
2.被延攬回台灣當中研院院長 
3.支持陳水扁 
4.主導或是建議台灣的教改,並且惡評如潮,被認為是跨領域的不專業。 

看完整本書,回頭看這四點,是的,全錯(喔我好想去撞牆)。 

連喜歡看書的我都這樣誤解他了,到底有什麼事情是我們真正了解的?

楊斯棓醫師今天在跟我網路聊天時說了一句話:

應該說我現在對於『對』、『錯』很保守,只能說讓事實不斷浮現。同一件事,不同人的立場也會有誤差,也會有表述上的誤差。」 

我想這應該是這個部分最好的註解。


延伸閱讀



本書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