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人工智能在網路暴力審查上的運用

作者:姚侑廷



網路暴力


在台灣,會稱呼這樣的人為「酸民」或「鍵盤柯南」。伴隨著一些嘲諷的評論,比如「萬人響應,一人到場」、「你颱風系?」

網路的演進:從實名到匿名、再到實名


我生於1987年,那是一個國中電腦課是用跟臉一樣大(好吧比我的臉小)的磁片存度檔案的年代,最早是8吋。記得某個叫「異形」的遊戲,每次耗費五六分鐘,好不容易偷偷摸摸成功的把NO.1到NO.4的大磁片內容讀進電腦裡,準備開始玩,老師就來關電源了.....。

大學時代,開始進入BBS時代。一開始很有趣,並不是匿名的,反而是「某個id=某個人」。先有人,才有帳號,所以遊戲的規則有兩個:

1、只去「與自己個人相關的」版逛,比如班版、社團版、校友版。
2、盡可能幫助後來者釐清那些英文字母代表誰。精華區一定會有一份「id對照表」。

因此當時最大的匿名,就是「哎呀那篇聽說是他女朋友用他帳號po的」這種等級爾爾。謾罵不大可能發生,畢竟你想酸的人可能就坐在你背後上網呢,而且你知道他會知道是你(好繞口)。


時代的產物:ptt


接著就出現了ptt。由於內容的多元化,各種主題參與的對象也可以是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從此開啟了匿名的年代。不只是使用者相當喜歡(?)這種「我想腳就腳反正你又不知道我是誰」的感覺,許多對匿名網路充滿了謠言的恐懼心理也常常會出現在老一輩的社論中。有在使用並與ptt伴行成長的人或許不覺得,但一直到2011年,還會出現「笨蛋才去看ptt」這種論述,真是讓人感嘆。沒有自我成長跟在浪頭走的人,他的思想就會停留在舊有的時空中,彷彿照片,只會逐漸泛黃,並且一成不變。

Ptt的進化很驚人也很動人,許多故事在這兒我就不一一述說。但是我曾在去年感嘆過「沒想到ptt是國內最有內容的數位媒體之一」,一直到現在我還是這麼認為。

由於一些好或壞的事件,人們漸漸的會對發言者的真實背景資訊產生需要。熟悉「肉搜」名詞的人就知道,往往光憑一張側臉照片或一次上網ip,就可能馬上被找出來是誰。經過了數次事件之後,漸漸地隨意謾罵造謠的風氣有被壓抑了一陣子,但隨之來的恐懼感也讓有些人漸漸地不敢說想說的事。新版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上路之後,有了訴訟的依據,天平又有往「說想說的話」方向傾斜了一些。


再次的實名化


2016年是網路實名化的一年,不論是臉書,或是微信。個人品牌經營的日益重要,讓我們漸漸的重視自己在虛擬世界的一言一行,不是為了避免被告、被封鎖,而是「你在網路上的文字跟你親口說出並無不同」,不論接收到訊息的人你認不認識,是不是現在。因此我認為,審查避免網路暴力是個假議題,盡力去維護並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是當前網路使用者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人工智能的威力


編程的目的是減少生活中重複的勞動,進而讓我們能放更多的時間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實際已經運用在生活中的例子有掃地機器人、自動灑花器、文章中的人工智能審查網路暴力也是。所以不論審查程度的拿捏、該不該審查、該審查到什麼程度,我們能夠確定的是:我們比起過去時代的人,有著更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