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侑廷
最近剛好遇到兩部談論主題相似的電影,於是兜一起來聊聊。
《深刻入骨》To The Bone
這一部目前有在Netflix上上映,第一次看到是在下午診跟夜診中間的30分鐘吃飯時,我點開了電腦,打開了排骨便當。當女主角脫掉外衣(她瘦到連一般成人的內衣都無法穿),被繼母逼得站上體重計時,我就關掉了。因為這樣實在吃不下
沒想到兩天後內人邀請我看電影,也是這一部!所以當她驚訝的問我「咦,你不想看喔,可是有你喜歡的角色耶!」時,我一邊走來走去,打算藉機逃跑,一邊回答「是喔,可是上次我看不下去」,因為萬一看完電影變得不愛吃東西了就糟了!結果,咦,居然是基努.李維!馬上咻一聲飛回沙發坐下看完。(一邊說著「好啦有白雪公主又有Neo,那我可以接受)
主角有厭食症,從小家庭破碎,有藝術天份,自己會把想法畫成圖放在臉書上,也很受歡迎。卻因此間接讓一位陌生年輕女孩自殺。被安排到處接受治療,包括住院。後來遇到了一位作法不同於主流的精神科醫師,對於這種一直做出會讓自己朝著死亡邁進行為的患者,他不是強調「正常進食」、「生命很美好」、而是表達「人生中所有好的壞的事物,本沒有任何道理。只要勇敢面對殘酷事實,你就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圖片來源:Netflix影片截圖,版權為原公司所有
有精神科診斷疾病的人,是不是有問題?我都儘量不這樣去看。一些年的體驗下來,我的感想是,厭食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與近視、糖尿病、B型肝炎沒有什麼差異,差別只是在於是不是形而下的能看到實體,與有沒有真正的診斷工具與治療方法。當然這些話由不是精神科專科醫師的我來談,是很沒說服力,也或許都是我一個人的想像。但本來人就會依據自己的經驗與知識,去詮釋任何一件所看到的事物或行為,所以你可以在整部片中,看到許多人對於「女主角厭食症」的觀點與應對方式,女主角本人、父親、繼母、妹妹、在住院中認識的男主角、母親、那位自殺的年輕女性、住院中的患者朋友,都不一樣。誰才對?誰比較對?這有標準答案嗎?
片子到了後半段,女主角經歷了一次瀕死經驗,然後就突然大徹大悟,主動回到醫院繼續接受治療,片尾用「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方式結束。如果是十年前看到,我會很滿意的拍拍屁股起身關掉電腦。但是現在的我會覺得,現實生活中,瀕死經驗後,可能接著的是第二次、第三次,然後某一次真的就離開了。畢竟如果厭食症用想的就能恢復正常,那戒菸成功率早就是90%,而不是5%了。
《無人出席的告別式》 STILL LIFE
最近身邊一直都有人離開人世,對於葬禮的排場,邀請的對象突然有了一點感觸,於是就上網亂逛,發現了這部片。英國電影特有的節奏與幽默,搭配這個主題,真是看得我大呼過癮。片中有許多明明角色沒有笑,卻讓人發笑或會心一笑的橋段。另外一提,這部片的導演Uberto Pasolini也是《一路到底:脫線舞男》的導演!啊,那也是部有趣的電影,真是懷念!
主角是一位小鎮的公務人員,專門替孤獨死去的人辦後事,同時盡可能地尋找聯絡逝者的親朋好友,但最終總是只有他自己出席葬禮。而且還必須從死者家中收集到的隻字片語、照片等物品中生出一篇圖文並茂的哀悼文,因此明明是讓人遺憾哀傷的一件事,做多了卻有一股莫名的喜感飄出。影片的後半段劇情我就不寫出來了,留給或許想看的你一點趣味性。但是我必須要說,看到後面我邊哭邊生氣這樣的安排!怎麼這樣!(然後內人在旁邊「咦這有什麼好哭的,欸~大家來看~爸爸又在哭了」)
你覺得你的葬禮有多少人來參加?或者換一個問法,你希望有多少人來參加?
國外跟國內的儀式差異挺大,但背後本質我認為是相同的。在台灣,一個個花圈,各有不同的悼念辭,不同的屬名,卻有著一樣的筆跡,落落長的依序靠在牆上。鼻子聞著香焚燒的味道,手上可能在折蓮花,可能拿著要給致意者的毛巾禮盒,也可能拿著手機開著LINE,輸入著「對啊我在靈堂好無聊喔」。
活的人因為一個人的去世而聚集,他們行禮如儀,做該做的事,這就是葬禮的全部嗎?葬禮怎麼辦,常常是為了生者,例如面子、例如社會觀感、例如博版面(私生子有沒有出席、找了誰來當某位名人的治喪委員會主席等等)。最常聽到的,是「畢竟是長輩」、「死者為大」這種看似已經放下,也讓自己有理由走下去的話。什麼時候會都沒有任何人來參加你的葬禮?如果不是不能(例如戰場、客死異鄉、政治犯),就是不為。殘忍的說,若葬禮的目的之一是讓活著的人齊聚一堂,緬懷當事人,那麼無人出席就是表示你終其一生,未曾對這個世界的一人、一事、一物留下任何的影響,無論好壞。那樣的走過,不是很可惜嗎?
綜合心得
接連著看了兩部嚴肅地談論生命的電影,彼此好像有點關聯卻又角度差異極大。唯一相同的一點是,兩部都在片尾加入了虛構的情境。所謂的「虛構」並不是指故事本身是否真人實事,而是那種「根本不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你也無法證實」的事(嗯,為了不爆雷,只能這樣寫,你看了就明白我的意思)。我不太滿意這樣的安排,因為那跟真實悖離太大,根本不可能去賦予它任何意義。也或許導演都希望看完片的人,能帶著光明思想的念頭離開電影院,所以才這樣做的吧。誰知道呢?(
這兩部都還滿棒的,誠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