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從歷史傳記,到課程設計。《慈禧》讀後感。

作者:姚侑廷




首先,作者很喜歡慈禧,非常喜歡,超明顯。

唷作者大人,沒想到你不是中壢人


雖然在自序裡說得清清楚楚:「一切細節,包括天氣、服裝,都有出處,我不用野史,偶而需要採用時說『據說』一類詞彙標明。我寫歷史,不寫小說。」但就算是依據史實,也能只挑好的說,把壞的輕描淡寫過去。各位從小應該都很有經驗,跟媽媽告狀「弟弟打我」的前一句,你一定不會說「因為我搶他的玩具」,是吧?

為什麼我會這麼認為呢?因為全書不只盡說好話,連「分別砌一堵牆,方便監禁珍妃與光緒」、「一次次下令用棍子把犯人活活打死」(「杖斃」這個詞看的我心驚肉跳)、「默許義和團殺人並最終將其合法化,同時對八國聯軍宣戰」、「逃命前命令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斃」、「毒死光緒」(光緒已於 2008 年證實死於砒霜,但到底誰下手眾說紛紜,作者認為是慈禧下的手)這些必然為錯誤的行為,都將其描述的充滿了不得已與不自主,輕輕帶過。

然後在談到她對中國的現代化與破舊立新上,那更是誇張了。八國聯軍時,慈禧逃去西安。 1902 年回到北京後,漸漸推行新政。包括與英國簽訂十年內禁絕鴉片,西學、辦報、立憲、廢裹小腳、拍照、畫畫、開方滿漢通婚、西化警察,看起來中國充滿了希望。1908 年訂立了年限,九年內完成下列事項:調查戶口、融化滿漢、編定法典、擬定稅收章程、訓練巡警、編輯國民必讀課本、確定皇室經費、頒布文官章程。目標是全國的識字者,要從 1% 升高到 20%。如果按計畫實施,1917 年要開始選舉。

哇,如果不是腦中清楚閃亮亮的 1911 四個數字,我都以為不出二十年,中國肯定世界第一強國啦 (康有為上身)!那種荒謬感,讓人越看越搖頭。根本就是「刀開得很成功,但是病人死了」的歷史版嘛!


那,偏頗的傳記,就沒有看的價值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來聊一點硬梆梆的內容了。十九世紀德國歷史主義的傳統,認為歷史學者要如實地描繪過去(as it really was)。但在二十世紀中葉,觀念漸漸有了改變。在高齡七十歲寫出名作《何謂歷史?》的愛德華.卡耳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這句話的前一句是:「事實才不會為自己說話,都是歷史學家決定事實該說些什麼」。卡耳出版了《何謂歷史?》這本書後,也與不贊成他書中某些觀點的學者間,炮來炮去。這些七十年前歷史學者的戰力,可是不輸現在 PTT 上的戰神們啊(這很有趣,等我看完來寫)!因此我們得到這樣的結論:歷史學家除了提供事實,還必須有立場,才更有存在的價值。如果要知道某位歷史學家的作品是否可讀,除了上Goodreads 查評價之外(滿分 5 分,《慈禧》這本書達 3.9 分),也能問問本科生的意見。通常都能避開一些地雷。所以這本書是值得看的!


比起課本,這種傳記體好在哪裡?


哎呀,我不得不說,這種傳記體比歷史課本好讀太多啦!當年我是聯考制度下的「第三類組」,因此沒有學高中歷史。記憶裡國中歷史課本三兩句,把慈禧描述成一個搞垮大清帝國的罪魁禍首。而在高中,慈禧在歷史課本中總共出現了一頁的篇幅。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是這麼說的:




如果只是看課本,你大概就會覺得,嗯,這個人應該是個任性的笨蛋吧!但看完這本傳記,我有了截然不同的結論。如果我是慈禧,面對這些質疑,我會這樣回答:




所以要不是看了這本書,我可能就這樣,一直誤解下去了 什麼你說她大人有大量應該不會在意?。不過話說回來,就算誤解了,除了在聚餐時亂說被投以憐憫的眼光、小孩問自己時回答錯誤害他去學校被笑之外,好像也不太影響生活?但一想到這件事,我還是會忍不住思考下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都 40 歲了,對這種題目只講得出簡單又錯誤的答案,卻無法進行歸納或演繹?是過去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是我自己的問題?


清朝敗亡的原因為何?


拿本書為例,作者將這個問題的答案,推給了慈禧自己。




滿人入關之後,由於人數比漢人少許多(大約是 1:100 的比例),所以一直是用上對下的高壓統治方式控制著整個國家。除了禁止滿漢通婚,軍事與政治上重要的官位,在前期絕少讓漢人擔當。當慈禧接觸更多西方的文化後,覺得改革開放是大清帝國存活之所必然時,就犯了最根本、最容易被忽視、也最重要的一個錯誤。我舉一個例子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有一天,某個旅行團被綁匪綁架。綁匪有 3 個人,手上各有一把槍。旅行團有 300 人,但是手無寸鐵。在與警方交涉的過程中,由於綁匪只有三個人,又要開車又要談判,好幾次累得差點把車開下懸崖同歸於盡。於是某一天綁匪老大對肉票們宣布:「我覺的這樣不行。你們也派一些人出來,我們輪流拿這幾把槍管好大家。這樣不但你們能比較快恢復自由,我們 還加碼, 拿到贖金還會分你們所有的人 10%喔。」

這時候你會覺得「對,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所有的人平安回家 ,還有錢耶超棒」還是會想趁著輪到你拿槍的時候拼拼看?特別是在幾天前你已經親眼看過,綁匪老大殺人不眨眼的幹掉了幾個一開始不聽話的肉票之後?




結果可想而知。貧困交加的黎民百姓被恍然大悟的執行者們一煽動下,當然「先有四川保路,繼以武昌起義,一時暴動、兵變橫掃全國,十多個省陸續宣布脫離清室獨立。儘管這些事件沒有統一領導,但他們的一致目標是推翻滿清王朝,建立某種形式的共和國」。

以上是我看過本書之後,對「大清是否因慈禧而敗亡」,所歸納整理出的想法。雖然核心來自於作者,但是這樣推論過一遍,我想有生之年要忘記,應該不太可能。看著桌上的慈禧與高中歷史課本,我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孩子的《歷史》,你打算怎麼教?(我目前是個自學爸爸,孩子小學三年級


學習歷史的目的是什麼?


過去國高中歷史課本的編排,都是採取「時序」的方式。現在的課綱則是先單獨介紹台灣(點),再從先秦講起、一路將時間軸拉向現代(線)。接著再一片片的鋪上精簡過的內容(面)。這樣的編排方式,可說是結構嚴謹分明。但或許因為「應試教育」的系統性設計,因此缺乏了深度探討的機會。不論是過去或是現在的課文,歷史老師都必須補充大量的內容,學生才有辦法對其中的人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但如果定義成「補充教材」,學生是會主動接觸、被動接受、還是想著「反正我背個『 1894 年甲午戰爭』,五秒就完成。何必了解這種不會考的東西?」而當一陣風?

學習歷史的目的除了明白自己與過去的關係之外,更重要的是以一個人物或一件事為單位,探討其前因後果,進而從中學習思考與表達、甚至是批判的能力。如果圖像化,目前歷史課本的方式,就像下圖所示:




而這一本本吸引人的傳記呢,就像是一支支插在這個由點線面所組成的架子上的冰淇淋(對,我沒亂寫 ,你別走啊聽我說完 )。




冰淇淋當然比點線面好吃很多,而且能進到很深的地方。甚至檯面下這一支支的桶狀部分,彼此還是相聯繫的呢!因此如果是我,大概會在課程安排上,採取雙頭並進的方式:一邊吃冰淇淋,一邊建構起相關的點、線、面,最終形成一個穩固的「體」。一次次的討論與批判,則能讓這個立體結構更加穩固。

因為這種方式需要強而有力的閱讀、理解、與論述的能力,所以之前的閱讀(輸入)與寫作(輸出)的訓練就很重要。而作為指導者,就要看比學生更多的書,才有辦法從中略微提點。

你說這樣好累喔,誒你知道慈禧每天中午跟晚上睡著之前,都會找人來床邊唸書給她聽到睡著,數十年如一日嗎?這個功能現在《得到》也有啊,叫做「定時關閉」!人家慈禧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開始用真人版的啦 ,果然有錢人就是任性。如今我們知識的取得更加便利,豈能不更認真?


念頭一轉,柳暗花明


最後,我想引用我幾週前有幸在臉書上認識的一位大前輩,他在臉書上說過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宋文里教授提到該讓高中生讀多少書時,認為「我有充分信心,覺得高二學生讀四百頁的哲學史並不過分」。




的確,過去的我常常會說出「喔這本頁數很少,應該很簡單」、「哇這本七八百頁,好大本啊」這種現在看來不合理的話。如果讓孩子從小就習慣,學習的模式除了如刷烤肉醬般的建立扁平架構之外,還必須隨時選好定點,向下挖掘;他們就會習慣大量閱讀的學習方式,而不以為苦。這也是我接下來,準備要做的事情。


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