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知識.或許真的是力量。《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 1400 年到現在》給我的啟發。

作者:姚侑廷


看到書名,你覺得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斜槓書



最近兩個月,思考該如何替歷史科備課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許多科目,其實都有歷史的成分。例如經濟學、自然科學、數學、哲學、純文學等等。更深入來說,這些學科彼此也是相互鑲嵌的。所以與其強迫拉扯出片段破碎的命其強記,倒不如就摻在一起 做撒尿牛丸 直接整份使用即可。有了這樣的概念,再舉目一望,就發現坊間一本本好書,其實都是斜槓書(斜槓:英語的 slash,這個標誌「/」,意指名片上的多重身份)。看這種書有一個特點:會一直查找資料、一直寫筆記、一直哇喔:很辛苦、很慢、但很開心。




經專家萃取分離過的單一科目教科書也很好,但到了一定年齡以上,如果想增加觸類旁通的能力,就必須增加斜槓書的攝取量。讓孩子從學生時代就了解:本來各科之間的界線就是模糊的,不論是學習上、或是應用上。

而這本書,應該就是斜槓書中的最好示範了。回到書名,你覺得一本談論貿易的書,應該會說些什麼?真理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的課綱,包含了商務談判、外語、企業管理、統計學、貨幣銀行學、行銷學、經濟學、會計學等。但其實本書的兩位作者,寫了更多的歷史、地理、動植物、文明的進程與衝突等等。一篇篇揉合了時間與空間的綜論,讓人看了大呼過癮。

書中的精華太多,在這裡,我就舉兩個例子跟你分享吧!


蝴蝶效應


這個很有名,大家都會說:「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貌似很好理解的舉例,我相信大家可能跟我一樣不真的懂。剛好本書就舉了個超經典的例子。

故事的主角是萊佛士。有去過新加坡,或熟悉新加坡歷史的都知道,一言以蔽之,「沒有他就沒有新加坡」(不知道?沒關係,我本來也不知道啊哈哈奇怪歷史都唸到哪裡去了)。這個年輕人超上進,在周圍都沒人懂的情況下,24 歲就因為自學馬來文而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裡不可或缺的人物。1811 年,英國趁拿破崙打下荷蘭時,派兵搶下爪哇,派他擔任總督 (30 - 35 歲)。於是他懷抱著「建立一個開明又集權、以自由貿易為基石的帝國」,開始了一連串當時不被認可的措施。例如廢奴、廢除「勞役耕種外銷作物」、用收來的稅鋪馬路(你可能會覺得,欸,這很普通啊?但是在兩百年前,收來的稅當然是進統治者的口袋啊 ,路不好走關我屁事。

偏偏後來英國當局想在後拿破崙時代拉攏荷蘭,所以想把搶來爪哇還回去,因此覺得萊佛士做的都無意義。他後來被調職,得到了毀譽參半的評價,英國也將東印度群島還給了荷蘭。看在他的眼裡,實在無法容忍荷蘭再次壟斷海上貿易、騷擾海域中的外國船隻(以前所謂「壟斷」的做法,就是沒收船與貨物、收錢、或把你擊沈,根本是流氓啊)。所以他決定新闢一個據點,來進行自由貿易。

後來的故事就有趣了。1819 年,萊佛士弄來一位流亡的哥哥回新加坡,承認他為合法蘇丹,跟他簽約將新加坡租給英國,然後再弄一些軍隊來佔住 (喂,你讓我想到呂不韋啊同學)。荷蘭政府當然激烈抗議,英國政府很尷尬,一直沒承認。但偏偏貿易商用腳投票,兩年內來了一萬多人!直到 1824 年,兩國才接受這無法改變的情勢,承認新加坡是英國屬地。

萊佛士的治理方式跟英國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都不同。後者為「聯盟共主制」(統治國是當地國君、大貿易商、地主的共主,會聽取地方上層的意見),他則秉持著「總督說了算」的精神。特別的是,因為是「貨物集散中心」,所以不需要「強制性勞力管制措施」(例如:本地外銷作物是甘蔗,那統治國會強制被殖民者每年提供固定的勞力來耕種甘蔗田,好提供外銷作物的出口量,當年統治國都這樣做的)。新加坡因而有了許多國家沒有的特色:




新加坡雖然提供了英國的經濟動力,但不好控制:他們要求英國強迫中日開港通商,而且後來稅收幾乎主要來自鴉片專賣。因此我們能說,萊佛士的作為,不但催生了新加坡,還影響了亞洲近兩百年的歷史!當年這位年輕人在開往檳榔嶼的船上,興致勃勃地學馬來語時,一定沒想到自己將來會間接的推倒了大清帝國吧!


蛤?公平貿易咖啡?


就是買個咖啡啊,我挑便宜的就好了,何必跟自己的錢包過意不去?不得不慚愧地說,這是多年來我的想法。或許這跟我相不相信「有效市場假說」有關聯,但是透過這本書,讓我再進行平凡的每日消費時,會開始思考它背後的運作原理與牽連領域。

泛美鐵路在 1901 年開通到了墨西哥灣岸,結果反而讓受強制性勞役所苦的馬雅搬運工增加。為了能種更多的甘蔗、賣更多糖給歐洲人,海地在十六世紀進口的黑奴數量,是美國當年的兩倍(三萬名白人、三萬名黑白混血、48 萬名黑奴)。只是愛吃糖啊,錯了嗎?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又一個的悲慘例子,告訴大家:




知識,或許真是力量


我曾在《得到》的《每週二例會》聽過一句話:「人生所有難題,知識會有答案」。這句話在四十歲的我聽來,非常震撼,彷彿觸動了內心深處的什麼。於是我清理出多年來堆積在生命歷程中的一個個難題,仔細盤點。這些死局是不是真有答案,只是我還不夠努力,還不夠認真?

再回頭看本書中,那一個個讓人悲傷的例子。例如掛名派(abangan)與敬虔派的穆斯林的衝突,造成五十萬人死亡;例如因為歐洲人愛蔗糖,而讓海地從熱帶天堂變成悲苦貧困的落後地區;例如十六世紀在西班牙的波托西銀礦,又冷又餓又累卻只能靠古柯鹼撐著的數萬名印第安礦工。如果今天讓他們看到了這本書,小至個人、大到整個國家民族,會不會因此會有不同的命運與結局?

關於歷史的任何字句,都是回頭去看已經發生過的事,並加以整理分析推論的產出。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預測未來、也很難綜觀全局。我們能夠做的,或許就是飽覽群書,了解許多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而學到一些推論事情的方法與思考模式,以期待能對自己與後代,提供若干趨吉避凶的意見與建議。這是我讀完本書後,獲得的最大啟發。

關於這本書,我寫了不少的閱讀筆記。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看看我摘錄了哪些好句、吐了哪些槽、點評了哪些重點喔!


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