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 3C 斷捨離」是必須的嗎?《越無聊,越開竅》讀後感。

作者:姚侑廷


你最常用的 APP 是哪三個?每天使用多久?

機不離身


過去的我可說是「機在人在,機亡人亡」。手機一不在右邊褲袋裡,就會像小嬰兒找不到奶嘴般,慌張了起來。也常常因此被家人抱怨(因此對內人來說,我是「機在人不在」)。自從 iOS 12 開始有了「螢幕使用時間」這個選項之後,我開始有意識的避免太頻繁使用手機。但即使比一開始降低了不少,一週也還有 25 小時!想想也蠻驚人的,扣除吃飯睡覺,居然花了這麼多時間在上頭!



可以看到,週末會硬滑臉書(欸

這樣大比例的使用 3C 產品,是正常還是太多?除了「缺乏真實的互動」、「感情變得淡漠」等論述,有沒有更強而有力的研究證據?如果太多,我應該怎麼做?這本書都有清楚而詳細的說明。


無聊而精彩的計劃


作者感到自己對 3C 產品過份依賴(她迷上了《兩點之間:夥伴同行》這個遊戲),因而在 2015 年辦了一場活動:「無聊而精彩的計劃」(Bored and Brilliant Project,即本書英文書名)。這個計劃包含幾個挑戰,依序如下:




一開始只是為了把自省過後的想法說出來,結果最後居然有來自全球的兩萬名讀者參與。猜猜看結果如何?一週下來,大家總共減少6分鐘的使用時間 。超少對吧?但許多參與者都表示,雖然減少的時間很短,但他們對手機等 3C 產品的使用態度有極大的轉變,並且因此在工作或生活上獲得了許多進展!於是作者就回頭去找,是不是有一些較嚴謹的科學研究來支持這個活動的結果,然後就寫成了這本書。


有憑有據的精彩論述


雖然不是主修醫學,但全書引用並清楚的論述了許多神經學領域專家的研究,讓我頓時有回到大學時代的感覺:想拿起螢光筆劃線 又有著淡淡的睡意襲來。比起「專家說」三個字,直接寫出每一位專家的全名是很厲害的。因為在這個時代,讀者只要 google 一下就知道你是不是在胡說八道。

為什麼少用手機就會靈感不斷呢?神經科學家 Marcus Raichle 認為,當我們沒在專注,思緒漫遊時,大腦會處在「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的狀態。這個模式下的大腦,看似沒有在工作,其實運作程度達到「專注某件事」時的 95%。簡單的說,外表看起來已經關燈關門的大腦工廠,裡面其實還是很忙碌。它忙著主動探索廣大的記憶庫、想像未來的可能性、剖析自己與他人的互動、自我反省等等。如果因此產生新的連結,那麼針對舊的事物就會出現新的靈感。例如洗澡時突然想到「剛剛的吵架其實我可以講這句話反駁」(這我親身經歷過,好幾次!)。


好的白日夢


但是並非做白日夢就會成功喔!心理學家 Jerome L. Singer 把白日夢分成三種:低度專注力、罪惡感(煩躁不安)、正面(有建設性)。只有「正面的白日夢」,才能幫助我們克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並且帶來好的情緒。舉個例子,休息的時候,比起「發呆什麼都不想」、「回想起以前OOO對不起我」,想著「明年的家族旅遊我打算安排去哪」是比較好的做法。當然書中的專家也說,整天神遊的人還是會一事無成,並且也不建議在開車時做這件事(那當然)。


雙讀寫大腦(Biliterate Brain):慢讀與速讀兼備


少用手機還有什麼好處呢?它還可能讓你擁有「雙讀寫大腦」的能力。網路世界其實大大改變了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從慢讀改為略讀、從純文字改為只看影像與圖片、從整篇看完改為只看標題與頭尾(還能分享跟留言評論!)。但那不是現代人的耐心與能力不如上一代,而是網路時代的資訊呈現方式逼得我們不得不這麼做。你會一字不漏地看過每個網站的每個字嗎?很顯然不會。我只是要訂個房,為什麼需要看官網的維護廠商電話?

不只是網頁的呈現方式,就算是在看紙本書的過程中,擺在桌上的手機時不時的咚咚響。一下子是 Line,一下子是麥當勞優惠通知,實在很難好好地看完一段文字。我們的因應方式是:清楚分辨哪些時候只需速讀,哪些時候需要慢讀。慢讀對於理解與思考很有幫助,也因此作者認為紙本書不可能消失。


了解 3C 的便利與局限性


「要當自己真正的主人」雖然是個老概念,但很適合用在對 3C 產品的態度上。說到底,3C斷捨離,既不可能,也沒必要。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抱持著「使用工具」的態度與作法。另外,如果你在乎孩子是否因為手機或網路影響學習,我建議各位父母也要以身作則。或許天天滑手機不會耽誤你日常表現的質與量,但如果能在孩子面前示範 3C 的正確使用態度,我想那是一件很好的事。而不是勸他少玩電動,自己卻躺在床上滑手機到熄燈前最後一刻。

購買連結


訂閱這本書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