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歐洲的心臟》:一起來認識厲害的德國

作者:姚侑廷



這是一本超棒的書,看的我兩眼發直,腦袋吱吱響。如果你是下列「人種」,非看不可:


  1. 關心「反核綠能」議題的人;
  2. 關心「轉型正義」議題的人;
  3. 喜歡歷史並常思考過去與未來的人;
  4. 將來或是最近會去歐洲(甚至就是德國)玩的人;
  5. 大於15歲的人。

最近因為在進行人生的「補課」,所以也會思考,究竟該用什麼模式去建構腦袋裡的各個領域。是「建構」而不是「重建」,那是因為在我腦中,歷史、哲學、文學、戲劇、政治、經濟、法律、管理,這幾塊插著牌子的地上,都是空的。唯一的一間小平房,蓋在「醫學」這塊地上。





以歷史為例,過去學校是怎麼教的呢?從小學到國高中,課本會用綱要的方式將整個人類近代文明史列出來。主要的目的應該是要學生有個基本的整體框架,就好像要蓋房子,一開始先必須整地、挖地基。有了好的地基之後,才能開始綁鋼筋、灌混凝土的往上蓋。

那為什麼6年下來(我是計算小五到高一,高二之後自然組就沒在上「不會考的課」了),還是一塊塊空地呢?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這6年都在聽師傅在說該怎麼整地,越講越細,講完發考卷考你「整地的10大原則是什麼?」「我剛剛說挖土機哪一牌最好?」這種細節,考6年。然後實作?沒有,然後就學習完畢。

直到即將40歲,才突然發現,欸,怎麼這幾塊地都是空的啊?重蓋根本不可能,也蓋不完(你看「醫學」地上那一間,我可是在體制內蓋了12年才勉強蓋起來的耶)。所以決定改變策略:改成鋪板子。至少把空地鋪起來。這個「鋪」的過程,就比較像拼圖了。拿到一塊就放一塊,一邊放一邊觀察是不是彼此有關聯。就這樣,開始了我的拼圖學習,人生的後半場。

另外要說的是,這拼圖的遊戲規則跟一般的不同:它沒有標準答案,而且隨著拼的過程,有時候你還會把之前已經拼上的拼圖拿起來,因為你找到一塊更棒的可以取代它。

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各位,這次這塊拼圖,相當的棒!

林育立先生,是長年旅居德國柏林的自由記者。用了多年寫出了這一本好書,書中有四大主題(我改成自己的話說,跟書中標題略有不同):

  1. 二次大戰後,從廢墟中再次站起來強大的德國
  2. 告別核能與煤炭,德國在綠能領域的進展
  3. 告別納粹,德國的正義轉型
  4. 德國線今面臨的挑戰與正在開創的新局

配合今年3月30日在台南午營咖啡舉辦的「從逃避、面對到承擔:納粹陰影下的德國之路」活動,讓我這個歷史的門外漢,對德國、歐洲、乃至於二次大戰戰後、綠能、難民問題等都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


超高速的國家


通常我們都會有個刻板印象,德國很嚴肅、很無聊。我大學去修德文時,還聽老師說過:「德國最有趣的節目就是政論節目」,當時年紀小眼界低不懂,覺得哇噻這真是個無趣的民族。但過了20年,現在知道,當時誤解的無聊,其實是「嚴謹」才對。一板一眼的正面意涵就是按部就班。當什麼事情都能謀定而後動,就能避免浪費太多時間在無謂重複的錯誤上,也因此能迅速持續前進。在看本書時,一直被德國的高速嚇到。

就拿「遷都」這件事來說好了,「德國統一協定」明文規定,首都從波昂遷到柏林。在統一後一年內,聯邦議院討論了11個小時後,表決通過就開始推行了,超快!(當然事前的激烈討論與事後的堅持抵制想當然爾也是很多啦)

其他很驚人的效率還有:

  • 福島核災後,完成核電退場的機制:3個月;
  • 安置百萬難民(2013至2015,分別為13萬人、20萬人、90萬人)各適其所,融入社會,打造新德國:1年;
  • 家用太陽能發電的普及,從450萬戶增加一倍,達900萬戶:7年(2008到2015);
  • 立法並執行,討回東德共黨不當黨產:15年;
  • 將東德時期全歐洲汙染最嚴重的洛伊納石化園區整治成乾淨安全又現代化的百年傳奇:25年;

當然所有的事情,都離真正的完成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但是如此高速的運作方式,實在不是任何國家都辦得到的。要如何這麼有效率呢?事前的規劃相當重要。以書中所提到的例子來說,在洛伊納煉油廠的露天管線,又漂亮又安全,這全靠五年一次的大修。每次的大修,必須要用上百台的起重機,來自全歐洲的三千多位工人,這樣規模的大修需要多久時間?僅僅6個禮拜。但是為了能在6個禮拜完成,事前整整規劃了3年!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得知,為所應為、好好規劃、確實執行,是持續不斷進步的重要關鍵。德國真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


德國的轉型正義


陳瑤華教授在推薦序中說了一個讓人看了很悲傷的故事。一位曾在集中營受難的吳爾夫 (Joseph Wulf)先生,在1966年成立了一個專門收集、分析納粹檔案資料的團體。他曾經希望將檔案中心安置在萬湖會議紀念館(1942年在此處進行了惡名昭彰的萬湖會議,落實了之後系統性的猶太人種族大屠殺),但是一直沒有成功。他在1974年8月曾經告訴兒子以下的話:

「自己出版18本關於第三帝國的書,但所有的努力卻一點效果也沒有。他非常失望,因為他覺得自己就算把相關的紀錄做到死,集中營殘害無數人生命的加害者,在已經民主化的西德波昂政府執政下,還是可以到處遊走,領著豐厚的退休金,而且住在舒適的房子裡,繼續在花園裡種花。」

在兩個月後,吳爾夫自殺身亡,得年62歲。能撐過集中營大難不死的人,已經62歲了,居然選擇了自殺,其絕望的心情可想而知。

後來,雖然遭受到持續的阻力,終於成立了紀念館,並且伴隨著清查不當黨產、追究並審判加害者(雖然大多數都因為太老並沒有實際服刑)、舉辦許多的展覽與教育,還在去年出版了過去被視為禁書的「我的奮鬥」註釋版,以破除在納粹時期被神格化的希特勒。可以看到德國政府與民間,一起在「轉型正義」這一條路上,艱難但堅定地往前走。年輕一代也開始明白,過去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為什麼這些事不應該再次發生(別忘了,希特勒可是高票當選才取得政權的,那些老一代的人或許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加害者)。


我們能做些什麼?


看了上述這麼多發生在德國的事情,總是會讓人想到台灣。以前我們總會接上一句「德國能,台灣為什麼不能?」但在看完這本書與聽完新書發表會林育立先生的演講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林育立先生是這麼說的:

「我從來就不喜歡用『OO能,我們為什麼不能』這種句型,去把問題簡單化。一來是本來各種地理歷史文化條件都不相同,怎麼可能會有一樣的結果呈現呢?二來是,我現在比較會覺得,多去瞭解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別人事怎麼應對處理的,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能做些什麼,這或許是比較好的方式。」

我認為「多看」以及「做些什麼」,是小至個人,大到國家,一個相當好的處理事情的方式,不論是除弊或是興利。

是本好書,一起來看吧!

買書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