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五項修練的故事》:組織學習是什麼?(上)

作者:姚侑廷



昨天晚上關燈後睡著前,孩子問我「爸爸,你在看那個書,書名是不是《五項...修練的故事》?」我好驚訝,他居然說對了!我說:「哇!你居然知道!為什麼?」

他有點害羞又得意的說:「喔,因為我那幾個字看得懂啊,而且書裡的圖看起來很好玩!」然後我就睡著了,太可惜沒能多聊兩句。



寓言故事的格式


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是一門相當不容易輕鬆學習的課。除了舉出實際的例子之外,還有沒有更好地闡述方法?答案是有的,就是如同本書作者大衛哈欽斯一樣,用擬人化的動物,說故事給你聽!因此這是一套很有趣的書,作者總共寫了五冊。每本書的前半,都是字很少、圖很多的故事,相當能勾起所有人的興趣。而最後的部分,則是重量級的理論與操作部分。以食物來比喻的話,上菜的順序好像是一小顆餐包、一小杯果汁,然後瞬間來塊18盎司牛排丟在你臉上

作者也擔心讀者會受不了,所以在故事結束之後,論述開始之前,還很貼心的提醒大家:「假如你想跳過本書的這個部分,請不必客氣。只有當讀者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發現隱喻的意義,隱喻才能發揮真正讀的威力。」(《洞穴人的陰影》,五項修練的故事3)當我看到這個句子時,就喔的一聲把書蓋上 當然是深吸一口氣,繼續讀下去啊,不然這篇是怎麼來的!

這麼前後重量不均,隱含了許多深刻道理的套書,請讓我試試為您起個頭,介紹看看吧!


故事一:比狼學得快


一群羊在討論,為什麼狼會時不時地來抓走羊。不同於「羊本來就是要被狼吃掉」的認命觀,主角奧圖提出了引起大家思考的想法:「我有個夢想,我夢想著有一天,不再有別的羊成了狼的早餐。」其他羊有的反駁、有的取笑、有的提出中性的觀點。後來羊群得到一個結論:「狼學習很快,那麼我們必須學得更快!」(也就是本書的標題)最終羊群,透過學習,找到了克服狼群入侵的方法。

「學習」實際上是我們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要面對的問題,不管是在學校、家庭、或是工作單位,甚至是個人。我們要如何做,才能激發出與生俱來的學習本能(作者認為「想要學習」是本能),協助我們完成我們最關心的事?書中提到了由 Peter Senge 提出的一個學習型組織的架構:




當你定出一個明白的結果後,開始問這樣的問題:「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達成結果?」這時會到達上圖的中間部分:「行動的領域」。許多團體與個人都將重點放在這一塊,其實更重要的是上圖的左半部:「變動的領域」。只有在這裡花最多力氣,才能讓行動時不至於隨著時間動力衰退。只有一個團體中的成員都在學習,整個組織才真正在學習。而且這件事必須是自發地,不能勉強。

「參與過此種學習歷程的人,通常會發生一種『覺醒』的深刻體驗。這類人確實會用非常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和他們的處境」,我看到這一句彷彿觸了電一樣。哇,原來我身邊許多人為什麼能這麼厲害,是因為他們進入了左邊的狀態!

本書的最後,提到「為了建立一個學習的文化,個人與組織必須採行的五項修練」如下:
  1. 系統思考:能了解複雜的因果關係,並且因而掌握狀況來行動;
  2. 自我超越:這個能力強的人,會明確知道「自己的目標」與「自己的現況」的差距,並追求永無止境的自我發現;
  3. 心智模式:這很有趣,是指「對世界所抱持的願景或一套信念的假設」,後面幾本書會再深入解釋;
  4. 共同願景:建立真正的願景一直是領導者的挑戰,當願景很貼近深層的渴望時,就能產生強烈的承諾;
  5. 團隊學習:當一個團隊都達到深層學習的領域時,就會發生默契十足的狀況,例如一個樂團的演奏。
作者在最後給了一個小的總結,我覺得相當的好,也分享給你:

「請記得,學習是個旅程,不是一種技巧或技術,而是一種修煉。學習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是關於成長與發現。」


故事二:旅鼠的困境


我們可能對旅鼠比較不熟悉,簡單的介紹:他是一種傳說會集體跳崖自殺的動物。而主角「愛咪」想當然爾,不僅不會去跳,還會主動去思考這件事情的意義。然後更有趣的,故事中有「拒絕跳崖組織」,她也不加入。因為她認為使命不應該是「不去做某件事」(不去跳崖),而是「要去做某件事」。對她來說,就是跳到懸崖對面的那棵樹上(這裡隱隱的呼應了「旅鼠因為繁殖過度因而大遷徙好尋找新的家園」這一點)。最後由於她的成功,影響了越來越多的旅鼠,大家開始問為什麼,並且開始思考讓生命有意義的事。

這一本比起前一本,複雜度又增加了:除了思考解決個人或群體的問題之外,還必須考慮如何打破傳統等固有文化的束縛。以書中的例子來說,跳崖的本能、旅鼠長老的管理方式、加上生活在離懸崖很近的區域,多重因素促成了「幾乎無法抗拒跳崖」的環境。

要如何克服這麼複雜堅固的結構?作者以河流為例,如果你想在河流旁建一個魚池,用手擋水、用勺子舀水,都比不上改變河床的結構來的有用與持久:挖一條溝,把水引到池子中。人生也是,你必須承認結構的存在,辨識出結構,進而提出一些問題問自己:

  1. 這個結構如何影響我的生命?
  2. 它是如何影響我看待我自己的方式?以及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3. 它如何影響我發揮能力,以及我的處世之道?

這些問題可以運用在各個領域,「如生物學、生理學、經濟、地域、社交、政治、天賦能力及個人限制、家庭經驗、個人信念、家庭、朋友、同僚等等。」因此不論是個人或組織,都很有幫助。

問完這些問題之後,接著要做什麼?還是要回顧第一本書告訴我們的,要先訂出清楚的結果(目標)。有了目標,自然會出現建立全新的結構,一個能自然引導我們到達目標,「阻力最小」的結構。不斷地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目標就能被訂立出來:

  • 我是誰?為何而存在?釐清你的使命。
  • 我現在是誰?誠實的評估自己的現況。
  • 我想要創造什麼?

很虛無飄渺嗎?我舉我的例子來說好了,讓你明白要怎麼回答。

  • Q:我是誰?為何而存在?
    A:我是姚侑廷,我為了「留下些什麼東西給後人」而存在。
  • Q:我現在是誰?我的現況?
    A:我是診所醫師,我的現況是「一天看一個小時的書,一個月寫一萬字」。
  • Q:我想要創造什麼?
    A:我想要創造一個喜愛閱讀,進而養成終身學習習慣的社會。

於是我的目標可能就會定成「讓其他人也願意開始寫」、「舉辦鼓勵閱讀及分享的活動」等等。至於舊有的、會造成阻礙的結構就是「大家對吃喝玩樂比較有興趣」、「不能賺錢的東西學太多沒用」、「不務正業的醫師」等等。

關於「使命」,作者是這麼說的:「使命不是你創造的東西,而是你將注意力放在生命中最令人滿足、最快樂及最有意義的部分時所探索的東西」。簡單說就是「做你喜歡又有意義的事」,如果真的想清楚自己的使命,看世界的眼光都會徹底改變。



延伸閱讀


《五項修練的故事》:組織學習是什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