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你還記得多少?
明明佔了 12 年的一半,但是任我再怎麼努力,列出來的東西,還是少得可憐。都說四歲以前的事情會記不住,但看起來如果沒有刻意針對某些事件進行輸出(例如:拍照片或寫下來),不管幾歲,再重要的事情還是會船過水無痕啊!
才藝課該不該學?
「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是當年許多父母的策略之一(現在還是)。不知道該惋惜還是慶幸家裡資源不足,在琳琅滿目的種類中,我只「學」了兩項:鋼琴與美語。鋼琴課每個禮拜兩個小時,就要一張千元大鈔,這對經濟狀況是「尚可」的家裡(關於「尚可」的緣由),是個相當大的負擔。親戚長輩的酸言酸語,也赤裸裸地讓孩子聽到:「沒錢還裝樣子學人家學鋼琴!」
我聽過這樣一種論點:「凡是在兒童時期沒有被滿足的,就會在成年之後,終生追尋,或套加到孩子身上。」例如貪吃、例如愛買衣服、例如長大了還拼命購買收集玩具、例如逼迫孩子去學各式各樣的才藝活動等等。 對比「同學都去上了你也該去上一下」的美語,當年的鋼琴是我看到姊姊在學,主動吵著要「加一」的。因此對音樂,我並沒有任何恐懼排斥的心,「音樂」也才繼續的在高中及大學,以第二種樂器(長號)的形式,又多延續了十年。直到現在,我還會偶而彈鋼琴、聽音樂、並擔任孩子的鋼琴指導者。
目前我也用相同的方式對自己的孩子:「你有興趣我再教你,或幫你找資源」。至於一項東西有不有趣?孩子應該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只有收集資料到一定程度,並經過諮詢他人意見與討論,做出來的選擇才有意義。比起「你要不要學鋼琴?」,我們應該先陪孩子去了解「什麼是音樂?有哪些選擇,各自有什麼未來性?」,再等他自己開口「我想學鋼琴」。我認為比起「媽媽叫我學的」,「這個有趣所以我想學」或許較有機會能讓某些「才藝」成為「興趣」,伴隨每個人長大後的人生道路。
至於為了「申請高中的加分項目」才學,行不行?如果你的目標明確,當然可以。成人的世界也是這樣的啊,我當兵的時候因為要體測所以去練跑步,但那不等於連休假的時候都自願留在營區練跑。更別說當聯隊長宣布「醫官不用測」之後了,馬上喝杯飲料慶祝,當天原本的跑步時段改成看 《烏龍派出所》,「從此醫官不晚跑」。
這時候就不用糾結於「有沒有變成真正的興趣」,因為你我都清楚,那只是升學的工具。或許有些人,會因此而無法把某個「加分項目」,變成自己終身的志趣,這倒是件讓人有點遺憾的事。那些沒上過才藝班所以在音樂課考零分的孩子,會不會因為被老師罰抄寫二十次的「斗瑞米發搜拉西」(這是真實事件),就終生排斥音樂?我認為有可能。
國小成績重不重要?
我國小的成績不太好,全班十五個人,從小二到小六,十個學期只有拿過一次全班第二。常常作業都不按時寫完,有時候有點像大雄的狀態,都趁著早上打掃時間才寫前一天的作業。最慘的一次是小五的社會小考,我考 28 分,隔壁同學居然還抄我的答案,他考 20。
雖然背誦的我很不行,但是數學倒是還不錯。平常也會自己拿那種類似益智遊戲的書在看(就是那種三個人要過河,只有一條船;或是移動一根火柴棒讓數字變最大等奇怪的題目),本來是因為書不多所以只能反覆看,現在發現可能在無意中,鍛鍊了自己的思考推理、邏輯、與閱讀能力。
「所以國小成績不好不重要,你看我後來還不是考上了醫學系」?當然不是。我們都說考試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我覺得它能表現出一個學習的狀態。當滿分一百只考了五十,那大概就表示在這個主題上你並沒有學好。看到孩子分數低的讓人皺眉,請不要說「國小成績不重要」,而是最好拿出課本,陪他們看看到底錯在哪裡,特別是數學這種具有「後一塊磚疊在前一塊磚上」的科目。所以電影《墊底辣妹》演的是真的,要補救高中學歷,不是考卷一樣的題型多寫一百遍,而是要回頭重新學習國中、甚至國小的教材,找出最初源頭沒疊好的那塊磚,重新疊上一塊新的!最遠的路才是真正的捷徑!
「粗心」、「忘記了」是不是很重要,必須修正的事?年紀越大(國、高中)就越重要,這一點我會在後面的文章中說明。在國小時期,可以當成是必須克服的問題,反覆練習,但不必太給自己(好吧,我是假設國中或國小的學生會看到這篇,我會想太多嗎?)或自己的孩子壓力。
不要浪費時間在「沒有用的事情」上面?
相信許多人都會在學生時代,聽過父母或老師說過這一句話。世界知名的反例當然許多人都知道:賈伯斯在大學時期,休學後跑去上了書寫課,因此之後麥金塔才有美麗的字。但是當你在月考前不去多寫兩張練習卷,而在埋頭破關《超級瑪利歐奧德賽》時,舉這個例子並不會讓你的主機不被父母親沒收。
人生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未知性,我舉一個例子給你聽。
小學我從二年級到六年級,唸的是南投縣光華國小的資優班。當時一個班除了兩位專任老師,還有兩位科任老師。15 個人就有 4 位老師在教,師生比例非常的高。教材非常多元豐富,完全不拘泥於課本本身。當然跟現在的國小內容相比,可能已經不再那麼令人驚艷,但是還是美好的回憶。
有一次,出了一個作業。《小小記者:訪問一個大人,並寫一篇採訪文章》。
秉持著一貫的天馬行空,
採訪當天,我們圍著邱主席,外面又圍著一群大人記者。問題內容都是事先雙方確認過的,我們就一個一個輪流把問題唸完,主席就一題一題的回答,一切按表操課。
照片中的我正在發問,現在仔細看才發現,邱主席也是有稿子耶(指
從這整件事,我學到了幾個觀念:
- 天馬行空的點子如果有能夠執行的機會,不妨一試;
- 許多東西學了之後,是可以實際運用的(當時課本有教過「寫一封信」);
- 一個看似簡單的課後作業,其實是沒有天花板的。
而這幾個觀念,也深深地影響了往後三十年的我,並在一路上漸漸地表現出來。
莫忘初衷
雖然當年的訪問錄音帶不知道丟哪了,我卻對最後一個問題印象超深刻:「請問邱主席,你有沒有什麼話,是想告訴我們小學生的?」
他停頓了一下,說了下面這些話:
「你們會羨慕我們所現在做的,但是其實我們才是羨慕你們的。為什麼呢?因為你們所羨慕的這些,不論是當醫生、當律師、當省主席,將來都有可能做到,而我們羨慕你們的,我們已經做不到了。」
當時我雖然年紀小聽不懂,但真真切切感受到,這些是他的真心話啊。而現在總算明白他的意思了。我也開始羨慕我的孩子,以及那些看似茫然無知,卻有著許多可能性的年輕人。因此要多鼓勵,盡可能地提供資源,但不必太拘泥於「我覺得這個很好,你就按照我安排的去做就對了!」。畢竟將來的工作型態,65% 都還沒出現。你要怎麼準確的告訴一個人,一個地圖上還沒有的地點怎麼去?
自己也當了幾年的父母親,我覺得最困難的不是「知」,而是「知而後行」。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時不時為孩子的情況出現眼前一片黑時,記得退後幾步,回頭去翻翻自己過去、孩子過去的照片吧。只有不斷的學習思考,保持溝通,孩子才能真切感受到你的認真看待,才會願意牽著你的手,一起走過這一段表面輕鬆,但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國小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