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我不再是「沒意志力王」(下):從閱讀到書寫,我如何善用工具提高產出效能。

作者:姚侑廷


首先定義一下「產出效能」這件事。


每個人從閱讀到書寫的步驟都不同,因此先列出「拿到書到文章寫完」的所有過程,找出裡頭的幾個「速率決定步驟」,就能有效的提高產出效能。對我來說,所有的過程包括:


上書架 → 閱讀+筆記 → 寫 → 發表



書架


本來我也安逸於書隨便放,走到哪看到哪 真是超棒 的狀態(註:如果你不是一個人住,這樣任性久了會出事,務請小心)。但自從看了《成功人士為什麼這麼在意書櫃》後,某一天就決定將家裡的書分門別類的整理起來。



《成功人士為什麼這麼在意書櫃》的書摘


整理了之後才發現,哇,果然「外接式大腦」是真的。整理時孩子在旁邊說:「欸爸爸我發現你買了那麼書,真的都有看嗎?」聽完讓我冷汗直流,明明是炎熱的七月天啊!以下是我參考書中建議,做的排列整理:



依照書櫃的特性,我將比較多本的分類放在這個書架上。



左:我的十大類書籍/右:橫躺的書不能過高,都朝同一個方向擺。

冊數比較少的分類就放在這個架子上。分類分別為:①外語、②外國史、③個人成長、④企業相關、⑤純文學、⑥科技創新、⑦生冷硬書、⑧個人自傳、⑨理財、⑩其他,共十大類。

這裡依照書中給的建議擺放:要看得到所有的書名。所以橫擺在前面的書不能疊太多本,才不會擋到後面的書名。我都會將橫躺的書朝同一個方向,這樣久了一眼掃過去才能看懂書名。

最後一個書架是「現在正在看的書」,此區不用(也不能)太多本。看完就撤走,移往待處理區或放回架上。



目前正在看的書。

時不時地來書架前晃一下,就跟逛實體書店一樣,會讓勾起你有拿書起來看的慾望與衝動,也會有靈感,這樣很好。寫作中找資料也會很快速便能找到,要買某一類書時,也會想起啊這一類還好幾本沒看耶就會 放入下次購買 縮手。


閱讀


坊間有許多提到閱讀的方法,例如「第一次略讀全書 + 第二次精讀部分內容」、《30分鐘快速讀書法》、甚至還有許多在講怎麼讀書的書。實際嘗試運用下來的體驗是:各門各派沒分好壞,吸收多寡各憑本事。讀書是很私人的事,就跟拿筷子一樣,各種手勢力氣,目的都只有一個:把食物送進嘴裡。因此選一個你喜歡的方式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有把書翻開。我的閱讀方法也一直在改變,目前是紙本多於電子書、精讀多於略讀、整段時間讀多於零碎時間讀。


筆記


如果已經確定一本書看完你要寫些東西,那麼好的筆記能有效節省你事後輸出的時間。我自己是使用蘋果筆電外接寬螢幕Dell U3415W,筆記工具目前用Evernote,免費版。一本書開一個檔案,會將書中重要的內容輸入,「頁數 + 內文 」方便搜尋,有些片段會直接在內文後寫上幾句短評。短評會用不同顏色,方便辨識。相關資料連結也會寫進去。如果看的是電子書,節省時間的方法是只寫下「頁數+第幾行」,缺點是只打開筆記看的時候會比較難發想靈感。所以我目前都還是儘量打字輸入內文。

當不方便坐到電腦前時(例如剛看完一部電影走去停車場的路上),我會戴著耳機用語音輸入在手機中。可能會一堆錯字,但熱騰騰的心得如果能馬上紀錄一下,會比隔天再寫留下更多的東西(我個人的暫存記憶體不大啊哈哈)。


書寫


寬螢幕21:9的好處,是在寫的時候能拉出兩個視窗並排。左側打開正在寫作的視窗,右側則開著 臉書網頁 Evernote的筆記,邊寫邊參考筆記。當有插圖的需要時,還會多開一個PowerPoint製圖。


右邊視窗中是筆記,黑體字是書中內文,藍色字體是短評。


以上就是我目前從閱讀到輸出的過程。將來若有更好的工具問世,一定會再次更新,屆時再與你分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雖然很老掉牙,但是當一件事是你天天要做的時候,一天省十分鐘,一年就能省60個小時!(所以我衷心認為,自動沖水小便斗是個偉大的發明)讓我們一起活得更有效率、更輕鬆自在吧!


延伸閱讀






剁手 購買須知


  • 書架是在品東西買的,那裡的傢俱若是全實木+金屬釘,幾乎都是零甲醛。非常推薦!
  • Dell寬螢幕我有買到一家價格不錯的,若有需要可以臉書私訊(純粹分享,沒抽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