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快到看不見!從《快閃大對決》了解高頻交易的真相。

作者:姚侑廷


在股票市場上,如果你要買某支股票,你會先看看市場目前的價格,然後喊一個價,比如 10元。剛好小明想賣股票,他想賣 10.5 元。這時候因為雙方出價不一樣,因此還不能成交。通常買方希望成交價格越低越好,賣方則希望越高越好。後來經過一番拉扯,反覆出價,直到兩者心中的成交價一致,買賣完成。這是一般人心中的股票買賣流程。

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交易」真實的樣子


現在已經沒有人工撮合了,全部都是靠電腦。想交易的人,將買或賣的交易指令輸入電腦,然後電腦會將這樣的指令傳送到交易平台,進行媒合。跟台灣不太一樣,美國全境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證券交易所(共 13 個公開交易所,以及 40 個以上的私人交易平台),許多股票都能在不止一個交易所進行交易。

於是由於資訊差,在某個時間點,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的交易所價格可能會不一樣,但差距不大。(你可以想像成「在全聯、美廉社、新光三越、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都能買到同樣的義美鮮奶,但價格略有差異」)若我能知道,A 交易所目前 X 股票的成交價是 10 元,B 交易所的成交價是 10.1 元,那麼理論上我就能夠在 A 交易所買一張 X 股,再到 B 交易所賣掉,賺到價差。比較原始的交易系統中,還有類似的價差交易行為存在,例如虛擬貨幣的「搬磚」就是。但合理的推測,在 4G 網路普遍的今天,利用價差交易賺錢,在股票市場中已經越來越難。

既然如此,還能怎麼套利呢?答案就是「高頻交易」。


高頻交易的原理


各個交易所彼此之間也有聯繫,例如 A 交易所的客戶開價 10 元買 100,000 股,而在 A 交易所沒有那麼多人要賣,則交易所會向 B、C、D 交易所詢問報價與股數,進行撮合。這時一群被稱為「快閃男孩」 (flash boys) 的高頻交易者就出場了。他們會先跑去 B、C、D 交易所用 9.99 元買下 100,000 股,然後再轉身用 10 元賣給 A 交易所的買家。或是也可以在別處用 10 元買下 100,000 股,轉身用 10.01 元賣給 A 交易所。你說買家可以拒絕嗎?不行。買家根本不知道交易的過程。更何況,許多交易所都是跟高頻交易者合作的。(過程其實比這個複雜太多了,我刻意簡化,還請多包涵)

高頻交易有幾個特徵:速度超快(單位是毫秒),單筆利潤極低,但總利潤極大。以剛才的例子來說,雖然一股只賺了 0.01元,但由於總股數大,所以總利潤就有 10,000 元,而且是無本生意。美股每天的成交金額平均為 2,250 億美元,如果都被高頻交易者上下其手,會是很大的一筆利潤!


狼狽為奸,發大財


你或許會疑惑,下單時間是隨機的,這些高頻交易者怎麼知道誰、想在什麼時候、用什麼價格、買哪些股票呢?答案就是:他們花錢購買下單資訊。一般的合作模式是「你來我的交易所下單,我跟你收手續費」。高頻交易者自己成立交易所,並且運用「你來我的交易所下單,我不只不跟你收錢,我還付你錢!」的經營模式。於是擁有許多客戶的基金公司/券商,就會把客戶的交易委託,送給高頻交易者,好賺取大筆的金錢。

「有家叫做 TD Ameritrade 的網路券商,每年光是固定把客戶的買賣單傳給一家高頻交易業者城堡公司(Citadel),就能賺進數億美元計的回饋金收入。另一家比 TD Ameritrade 大得多的業者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2005 年把客戶的下單訊息賣給瑞銀時,八年合約只收到兩億八千五百萬美元。『嘉信太笨了,少賺了十億美元以上』。」

這個資訊讓我很驚訝。因為許多美國網路券商,最近幾年一家家競相投入「 0 手續費」的行列。許多人在享受這個福利時,都會問一句「那他們賺什麼呢?」過去我只知道,他們賺借券的利息,沒想到還賺這個,而且金額想必相當之大。對於這種高頻交易者,我們一般投資人能怎麼因應?答案是不能,散戶根本無法指定要在哪個交易平台交易。就算你下限價單,他們也能想辦法從中獲利。再者,今天用 10 元還是 10.01 元買到股票,散戶根本不在乎。因此就形成了這麼一個少為人所知,卻規模驚人的漏洞。


是合理,還是鑽漏洞?


「賺價差」是邪惡的嗎?例如離我家不遠處,那個遠近馳名的嘉義「福義軒蛋捲」。因為一人限買兩包,每天的口味又不一樣,因此周邊就出現了【排隊人龍 + 轉賣】的供應鏈。老人家無所事事,一天的重頭戲就是排隊拿號碼牌,風雨無阻。結帳完離開店門口,就把蛋捲轉交給攤販,一包賺 30 元。然後攤販再加價賣給沒時間排隊或向隅的觀光客。據說擺攤的每個月能淨賺五萬,免稅。各取所需,難道不好嗎?

似乎,公開透明的賺價差,就沒關係。如果有所隱瞞,或刻意誤導,在道德上就比較站不住腳。反觀高頻交易者,難道不應該由監管單位處理嗎?作者也寫的很清楚,並不是不管,是不方便管。

「從 2007 年開始,有超過兩百位證管會卸任職員跳槽到高頻交易產業,以及專門替高頻交易業者遊說政府的顧問公司。」


哪裡可能有高頻交易?


平凡如你我,平常遇的到高頻交易嗎?我認為有,但就跟「本公司今年外遇數目」一樣,這種事很難證實。真正發大財的人,都是悶不吭聲的。書中提到了一個例子:【2010年05月06日快閃崩盤事件】。

「下午兩點四十五分,美國股市突然在數分鐘之內狂瀉 600 點;幾分鐘後,又突然像個驚醒的醉漢似的,猛然回漲好幾百點。五個月後,美國証管會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控一家來自堪薩斯市的共同基金業者,在一家位於芝加哥的交易所誤下了一筆巨量賣單,才導致了這起事件。

但其實證管會不可能知道真相,因為它們根本無法取得了解真像所需要的資訊。今天,交易的時間單位是微秒(micro-second = 百萬分之一秒),但證証管會手中的交易記錄是以秒為單位。最正確的交易資訊根本不存在。」

帶你來看看,最近發生在台灣股市的類似例子。這是發生在 2019/07/03,台指期在一分鐘之內,下跌 500 點又漲回 500 點的狀況。




來看看官方的說法:

「期交所表示,今天交易系統運作一切正常,經查 8 時 46 分出現 500 餘點跌幅,是因今日開盤後成交價及委託價持續下跌,致台股期貨動態價格機制的基準價隨之下移。

期交所進一步分析,台股期貨動態價格基準價於 8 時 46 分 01 秒自 10700 餘點持續下跌,8 時 46 分 07 秒跌至 10500 餘點,並持續至 8 時 46 分 09 秒;8 時 46 分 09 秒時,較大買賣委託進入,成交價及委託價下移至 10300 點上下,台股期貨動態價格機制的基準價因而下移至約 10300 點,該時點的買賣成交價落於此價位附近,故形成較大跌點。自 8 時 46 分 15 秒成交價及委託價逐步上升,約 8 時 46 分 19 秒,成交價及委託價回升 10670 點附近。」

有沒有發現跟美股發生的事情很相似?期交所用「每秒」為單位,檢視不出異狀。有沒有可能,要用更小的時間單位才能看出端倪呢?


結論


  1. 凡事必有價格。我們使用者當然受惠於美國券商的 0 元交易手續費,但也不必過於歌功頌德。畢竟在商言商,只是各取所需罷了。
  2. 注意你的腳步。你可能與高頻交易者交手而不自知,特別是短線交易(股票或期貨當沖)、槓桿操作者(借錢投資、期貨、選擇權等衍生品)、與程式交易者。在高頻交易者眼中,你就像蒙著眼睛慢動作跟他對打。
  3. 波動終將持續。許多研究都表明,不論是個股或大盤指數,價格波動比你我想像的都還劇烈,也不是常態分佈。只有資金與心理狀態都準備好,才能在理財路上,走的穩,走的遠。

購買連結

看看其他的理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