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面對匯損的因應之策。關於指數型ETF的一些問題與推導(四)

作者:姚侑廷



前一篇討論了所有外幣計價商品最怕遇到的一個問題:匯損。已知這個潛在問題之後,再來就是要想想看有沒有因應的策略。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個部分來看:退休前與退休後。




退休前:持續投入新資金


退休之前由於持續有收入,並且能持續將存款投入股市,因此面對匯率與股價的波動,能分成下面幾個狀況來討論:




綠色:好事,能增加績效/黃色:雖然不好,但終究會過去/紅色:糟糕,會損害績效

股價的跌或買入太貴,我認為是黃色,因為拉長遠來看,它終究會回到上升通道,因此不是問題。匯損我給紅色評價,是因為它不若股價,運氣不好可能一去不回。

這邊我們就能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於匯率與股價的高低,「已經在場內的資金」,所獲得的效益與「未投入的資金」是完全相反的。巴菲特爺爺也說過相似的話:「如果你準備一生都吃漢堡,而且你不是畜牧業者,你應該期望牛肉價格走高或走低?事實上,很高興自己即將就要去買的漢堡漲價,這種反應不合道理。」

所以假設我 40 歲開始定期定額購買美元商品投資,65 歲退休。那麼我41歲時看到美元貶值,我會很開心,因為已投入沒多少;反之如果 61 歲才看到美元貶值,我會很難受,因為資產買的差不多了。

下圖是針對上述論述的實際測試,有以下幾點假設:

  • 每年資金投入1
  • 美股獲利年化報酬率 7%
  • 貶值設定為 5%
  • 「美元先貶五年」:連續貶值五年後匯率持平到結束,其餘依此類推



藍色箭頭:美元連貶十年,紫色箭頭:美元連貶五年

比較之下可以明顯得到這樣的結論:貶值越早發生越好。最後五年才發生貶值,績效甚至會因此輸給先貶值十年的數據(總報酬率 = 112% : 128%)。事實上,如果以歷史紀錄得最高點(35.174,發生於2009/3/2),連續 5% 貶十年可以達到 21.06,因此這個測試已經算是非常嚴苛(但連續貶五年是 27.21,這個數字則是可能達到的,歷史紀錄是 24.507 )。

問題來了:途中發生貶值,該不該逃?怎麼逃?

以我為例,若能持續投入新資金,則在一半(13年 = 52歲)之前發生美元連續貶值,都不用跑。如果 52 歲之後,才開始連續貶值,有兩種做法:

  • 延後退休,減少匯貶造成的傷害。
  • 當美元升值超過 1:33,開始考慮將部分資產移轉至台股。

當然對於較高所得稅級距的朋友,台股股利是個坑。這時就必須先權衡匯損與台股股利稅金孰輕孰重,再進行動作。


退休後:已經沒有新資金投入


或許有人退休之後,還有退休金或保險年金可以領。但基本上,絕大多數的人在退休後,是屬於沒有新資金投入股市的狀態。那麼上述的表格就會變成下面的情況:




很明顯看得出來,退休後,「美元貶值」是唯一會對資產可能造成永久性傷害的狀況。除了有用到美元的需求之外(例如國外定居、後輩出國),「將資產移回新台幣計價」是遭遇美元貶值時的不二選擇。

活存或定存必然不能打敗通膨,因此新台幣計價的資產還是要部分放在可持續增長的部位,例如 元大台灣五十(0050)。但要注意一件事:以台灣目前對股利的新稅制,股利高到一定金額以上,還是會被課稅的。下面依據 2018 年綜合所得稅報稅新制,幫大家試算一下:


  • 條件一:股利已扣除健保補充保費
  • 條件二:退休後無任何其他收入




股利 50 萬,如果殖利率 5%,本金大約是 1000 萬。所以下面兩行是算給有錢人看的。 因此你可以看出來,退休之後將錢換回新台幣投入 0050 ,每年領取股利當成退休金的方法是可行的。如果股利太高,就去找小孩借個孫子來撫養一下。 反之,如果是高收入族群,退休之前若這麼做,會隨著所得增加而需要繳不少的稅。如果「除權息前賣股,除權息後買回來」比起繳稅更有利,不妨考慮這麼做。


結論


  • 退休前發生美元貶值
    • 發生時間點若早於【(退休年齡-現在年齡)/2】年後:不必改變策略。
      (例:若您現在 30 歲,預計 60 歲退休,則在您 45 歲之前若發生美元貶值,不必將資產轉移資產至台幣計價商品。
    • 【(退休年齡-現在年齡)/2】年後,發生美元貶值,有兩個做法:
      • (一)延後退休,減少傷害。
      • (二)轉移部分資產至台幣計價商品(注意台股股利稅制是否更不利)。
  • 退休之後如果用新台幣生活,務必將重心資產移回新台幣計價商品。
  • 前有匯損,後有國稅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必要時棄除權息也是個方法。


延伸閱讀